2006年高考作文北京卷
北京考生
每个城市都有很多符号,它甚至成了城市的一张张名片,就像谈到圆明园、四合院、王府井、中关村还有老舍的作品等,你就会明白那是北京。在北京五光十色的符号中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雄伟的建筑,而是天安门广场上晨曦中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那种震撼与巨大的凝聚力让我终生难忘。
我曾经历过很多次升旗仪式。从小学到中学,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全校师生都要参加。一个滑轮,一根绳子,一面国旗。伴随着国歌47秒的旋律五星红旗总不能恰到好处地升到顶端,有时国歌还没奏完旗子“到站了”,有时国歌奏完了旗子离顶端还有一大段,只好“跑步前进”,常常引来大家的善意的笑声。我对旗手的判断力很不满,还好我们是轮流当升旗手的。但是,那么多人没谁能丝毫不差很完美地完成任务,我也不例外。很多年来,这一直是我心中一个小小的遗憾。记得小学的一年暑假,我第一次去天安门看升旗。早晨4点多,我和爸爸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上已经站了很多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外国人,没有人说笑,大街上汽车安静地飞驰而过。大约5点多,一队旗手捧着红旗英姿飒爽地向我们走来,整齐的步伐、利落的手势立刻让我心潮澎湃。当国歌奏响,旗手潇洒地把国旗轻轻抛向空中,我身边几个年轻人都认真地敬起了礼,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激动地跟着唱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刚开始两个人唱,后来大家都在唱,红旗缓缓上升,太阳洒下一片金色的光芒。那俩老外不停地按动快门把镜头对准我们,还不停地伸出大拇指。丝毫不差,国歌唱完的时候鲜艳的红旗在旗杆顶端猎猎飞扬。当我和爸爸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发现很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今年在报纸上看到长春一个身患绝症双目失明的小女孩,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去天安门看看升旗仪式,几千人为小女孩导演了一场虚拟的“天安门之旅”。看着照片中孩子甜美的笑容和那些素不相识的叔叔阿姨的“倾情演出”,我忍不住落泪了。在小女孩的心中没有什么比天安门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更美的风景,在我的眼里那些热心的叔叔阿姨给社会上演了一场美丽的童话。北京的每个符号就像身上的勋章或者伤疤,凝固了一段历史,沉淀了一个故事,或喜或悲。这些符号有的已经随风而去,有的依然熠熠生辉,有符号的城市如同有故事的人生,波澜壮阔,历久弥新。后来爸爸又带我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今天很多印象模糊了,只有那升起的五星红旗还在我脑海中随风飘扬,那个“虚拟天安门升旗”的故事让我震撼,感动良久。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在审题、立意、表达上都不优秀的考场作文。其失误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审题上,不明题意,不讲规范。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命题人只给定了一个作文的方向或者说是范围,考生可以自拟题目,而后者题目已经给定,不能重新拟题。这位考生我行我素,不讲规范,这是任何考场作文都最忌讳的。
二、立意上,没有新意,缺乏亮点。文章题目为“读一张‘城市名片’”,显然,作者把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比喻为北京的“城市名片”。立意很平常,缺乏新意,没有去深入挖掘,只是泛泛而谈。因此,不能在读者心中激起波澜,引发深沉思考。
三、表达上,主题不集中,枝蔓丛生。文章既然把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比喻为北京的“城市符号”。那么,就应该集中笔墨,根据题目的要求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而后文联想到人们为那个身患绝症双目失明的小女孩虚拟一场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却引发出结尾“只有那升起的五星红旗还在我脑海中随风飘扬,那个‘虚拟天安门升旗’的故事让我震撼,感动良久”的抒情议论,就不能不让人困惑了。文章是要突出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是北京的“城市符号”的主题?还是要突出人们为那个身患绝症双目失明的小女孩虚拟的升旗仪式的故事让人震撼,让人感动的主题?抑或兼而有之呢?这种写法就叫做节外生枝,主题不集中。这也是很多中学生作文时常犯的错误。
因此,按照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本文在“基础等级”的“内容”项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表达”项只能算“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而“发展等级”项只能算“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显文采、略显创意”。综合起来就只能评为三类卷上。
这就警示我们,无论是平时的写作训练还是考场上的作文修改,必须认真地加强审题、立意、表达的训练。必须看清楚题目的要求,决不能见风就是雨;立意决不能浮光掠影,一定要深入挖掘;表达要精心谋篇布局,善于调动一切积极的语言因素,亮丽自己的语言。这样,才不会发生偏离题意、节外生枝、主题不集中的错误,才能获得满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