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医基础:五法论治中医血症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1:07:21 21:18:0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五法论治包括:上病取其下、下病取其上、上下皆出血,治惟取其中、用药不纯寒,治血兼顾气!

  出血症即出血性病症。包括目衄、鼻衄、齿衄、发斑、咳血(咯血)、吐血(呕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种种。祝氏经验:首辨虚实,继辨寒热,再辨归脏属腑,还辨血与气的关系,最后确立治法。概括论之,多用五法为治,分述如下:
  (一)上病取其下
  凡上部出血的病症如鼻衄、咯血、呕血等,须用降气、降火、降血之法,引其下行则血能循经。常用药有牛膝、代赭石、花蕊石、降香、黄芩、黄连、山栀、生石膏、麦冬、玄参、藕节、白及、白茅根等。代表方如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玉女煎、泻白散。
  (二)下病取其上
  凡下部出血的病症如便血、尿血、崩漏等,须用升提、举陷、固涩之法,升其清阳,固其渗漏,则血有所统。常用药有黑升麻、黑芥穗、生荷叶、柴胡、地榆、槐花、杜仲、川断、山萸肉、补骨脂、血余炭、乌贼骨、旱莲草、柿饼炭、赤石脂、禹余粮等。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四生丸、黄土汤。
  (三)上下皆出血,治惟取其中
  若上见吐衄,下见便漏,降血或升提均不宜者,惟培补中土、益气固脱乃属良法。常用独参汤治之,使无形生有形,而后再以归脾汤、归芍六君子汤调理脾胃,滋其化源。
  (四)有滞可化瘀,有瘀不宜补
  血溢脉外,久则成瘀,瘀血不去,新血难生,且可再度出血,如跌打损伤之皮下瘀斑,外在出血紫黑成块均为瘀血出血之证,治不宜补。诚如唐容川所说:“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故以去瘀为治血要法。”常用药有花蕊石、三七粉、茜草根、郁金、酒军炭、荆芥炭、蒲黄炭等。代表方如花蕊石散、十灰散、茜根散。
  (五)用药不纯寒,治血兼顾气
  出血症不宜纯用一派苦寒凉涩之品,因血得寒则凝,纯用不仅苦寒克害脾胃,且易生留瘀之变。曾治1例尿血病人,前医用知柏地黄汤加石韦、白茅根、生地榆、滑石等久治不效,祝氏考虑其为过用寒凉,致使火郁于内,不得发越,乃于原方加入少量荆芥、麻黄,辛温反佐,取“火郁发之”之义,服药数剂而血止。祝氏治疗血证时非常重视气对血的影响,气血相互为用,气逆则血升,气虚则血脱,前者宜降气降火,后者宜益气固脱,故在治疗血证的方中每见用旋覆花、苏子、黄芪、党参、白术等气分之药。
  前人治疗出血症常用炭类药物,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认为红属火,黑属水,水能克火,从而有“血遇黑则止”、“火烧诸黑药皆能止”之说,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创制十灰散治疗肺病咯血,所用药物均取炒炭,疗效甚佳,可见中医炭药止血的理论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祝氏继承前人经验,悉心体会,治疗血证亦喜用炭类药物,初步统计有40余种。祝氏认为,必须根据病情的虚实寒热等酌情选用2~3味。对现代药理证实某些止血药炒炭后会降低疗效者亦宜慎用。兹归类如下:
  温经止血药类:炮姜炭、侧柏炭、艾叶炭、山萸炭、熟地炭、百草霜、伏龙肝。
  清热止血药类:贯仲炭、地榆炭、黄芩炭、黄柏炭、川军炭、茅根炭、槐花炭、槐角炭、大小蓟炭、藕节炭、椿根白皮炭。
  行气止血药类:香附炭、陈皮炭、枳实炭。
  化瘀止血药类:茜根炭、血余炭、蒲黄炭。
  升阳止血药类:荆芥炭、升麻炭、荷叶炭。
  固涩止血药类:棕榈炭、乌梅炭、莲房炭、柿饼炭、木耳炭、白及炭、煅龙骨、煅牡蛎。

  小编推荐:

  #0000ff>2011年中医基础:大运推算法

  #0000ff>2011年中医执业医师基础理论:血与精

  #0000ff>2011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精、气、血、津液



相关文章


中医术语辅导:温里
中药词典:石榴花
2011年松原市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单(7月1日)
2011年中医基础:温阳祛寒法
2011年中医基础:五法论治中医血症
2011年中医诊断学:看脚判断身体疾病
2011年中医诊断学:闻“咳嗽声”辨病
2011年中医外科辅导:葡萄痔
2011年生理病理学:循环功能障碍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