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医助理外科辅导:冻疮的病因及诊断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1:03:18 00:28:5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冻疮是人体遭受寒邪侵袭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损伤。相当于西医的冻伤。临床上以暴露部位的局部性冻疮为最常见,局部性者常根据受冻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水浸足”、“水浸手”、“冻烂疮”等;全身性冻伤称为“冻死”,西医称为“冻僵”。
冻疮病名始见于《诸病源候论》。本病的特点是:局部性者以局部肿胀发凉、瘙痒、疼痛、皮肤紫斑,或起水疱、溃烂为主要表现;全身性者以体温下降,四肢僵硬,甚则阳气亡绝为主要表现,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外科正宗》谓:“冻疮乃天时严冷,气血冰凝而成”。概括地说明了冻疮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寒冷。人体遭到严寒侵袭后,尤其是在潮湿、刮风、防寒设备不良、衣帽和鞋袜紧小、长时间不活动等情况下更易发生;若平素气血衰弱、疲劳、饥饿、对寒冷敏感,亦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寒邪侵袭过久,耗伤元气,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凝滞而成冻疮;重者肌肤坏死,骨脱筋连,甚则阳气绝于外,荣卫结涩,不复流通而死。此外暴冻着热、暴热着冻也可导致气血瘀滞而坏死成疮。西医学认为本病是因肌体受低温侵袭后,体温调节中枢失常,血液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不良,继之复温后的微循环方面的改变,是冻伤引起组织损伤和坏死的基本原因。
【诊断】
1.临床表现 来源:考试大
以儿童、妇女为多见。有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停留史。
(1)局部性冻疮:主要发生在手足、耳廓、面颊等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轻者受冻部位先有寒冷感和针刺样疼痛,皮肤呈苍白、发凉,继则出现红肿硬结或斑块,理自觉灼痛、麻木、瘙痒;重者受冻部位皮肤呈灰白、暗红或紫色,并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肿块,疼痛剧烈,或局部感觉消失。如果出现紫血疱,势将腐烂,溃后流脓、流水,甚至形成溃疡。严重的可导致肌肉、筋骨损伤。冻疮轻症一般经10天左右痊愈,愈后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往往需经1~2个月,或气温转暖时方能痊愈。
根据冻疮复温解冻后的损伤程度,可将其分为4度。
Ⅰ度(红斑性冻疮):损伤在表皮层。局部皮肤红斑、水肿,自觉发热、瘙痒或灼痛,约在5~7天后开始干燥脱皮,愈后不留瘢痕。
Ⅱ度(水疱性冻疮):损伤达真皮层。皮肤红肿更加显著,有水疱或大疱形成,疱内液体色黄或呈血性。疼痛较剧烈,对冷、热、针刺感觉不敏感。若无感染,局部干燥结痂,经2~3周脱痂愈合,少有瘢痕;若并发感染,愈合后有瘢痕。
Ⅲ度(腐蚀性冻疮):损伤达全皮层或深及皮下组织。创面由苍白变为黑褐色,皮肤温度极低,触之冰冷,痛觉迟钝或消失。一般呈干性坏疽,坏死皮肤周围红肿、疼痛,可出现血性水疱。若无感染,坏死组织干燥成痂,脱落后形成肉芽创面,愈合后形成瘢痕。
Ⅳ度(坏死性冻疮):损伤深达肌肉、骨骼。表现类似Ⅲ度冻疮,局部组织发生坏死。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干性坏疽表现为坏死组织周围出现炎症反应,肢端坏死脱落后可致残;并发感染后成湿性坏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甚至合并内陷而危及生命。
(2)全身性冻疮:开始时全身血管收缩,发生寒战,随着体温的下降,患者出现疼痛性发冷、发绀、知觉迟钝、头晕、四肢无力、昏昏欲睡等表现。继而出现肢体麻木、僵硬,幻觉,视力或听力减退,意识模糊,呼吸浅快,脉搏细弱,知觉消失甚至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Ⅳ度冻疮怀疑有骨坏死时,可行X线检查;出现湿性坏疽或合并肺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疮面有脓液时,可作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鉴别诊断】
1.类丹毒多发生于接触鱼类和猪肉的手部,手指和手背出现局限性深红色或青紫色斑,肿胀明显,阵发性疼痛和瘙痒,有游走性,很少超越腕部。一般2周内自愈,不会溃烂。
2.多形性红斑多发于春、秋两季,以手、足、面部、颈旁多见,皮损为风团样丘疹或红斑,颜色鲜红或紫暗,典型者中心部常发生重叠水疱,形成特殊的虹膜状。常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
更多信息请访问:#0000ff>中医助理医师网校
#0000ff>百考试题论坛
#0000ff>百考试题在线考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