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际商务师考试辅导: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基本特点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1:08:14 15:21:5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供大家参考学习。
在几千年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对外贸易不仅促进了统一中国的形成,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而且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
正如对外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所要求的一样,中国对外贸易的产生也是在有可供跨国交换的剩余产品、出现各自为政的国家、有支持跨国交换的运输条件和有对外贸易的主观需求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据史料记载,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契。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封地为商(今河南商丘),他的部落便被称为商族。到了夏朝,社会上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商族部落首领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王亥最后一次经商是到黄河以北的有易氏。据《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帝泄十二年,即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从商丘出发,载着货物,赶着牛羊,长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今河北易水一带)。有易氏的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赶走了王亥的随行人员,夺走了货和牛羊。王亥的弟弟王恒日夜兼程逃回商丘。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愤,欲为王亥报仇。但由于诸多原因,当时未能立即出兵,4年以后,即帝泄十六年,即公元前1806年,才借助河伯之师,灭了有易氏,杀了绵臣,为父王王亥报了仇。商族到了商汤时期,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商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朝的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建立后,商族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周朝取代商朝后,商族人由统治者变成了周朝的奴隶,生活每况愈下。商族人为了过上好日子,纷纷重操旧业——做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买卖的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族人为“商人”,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另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时期,除了主宗夏、商、周之外,中国国土上还存在许多分宗诸侯国。各诸侯国在行政、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行与主宗有别的管理方式,各诸侯国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独自为政的社会实体。除了诸侯国之外,在四周还存在其他“国家”,如东边的夷族国家,南边的蛮族国家、西边的戎族国家、北边的狄族国家。主宗、诸侯国、四周的其他“国家”之间所发生的贸易往来,就成了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初始状态。根据《史记》记载,当时有名的“跨国”商人有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将范蠡),端木赐(孔子学生子贡),猗顿(鲁国人,曾专门向范蠡请教经商术),吕不韦等。
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基本特点
1、官府控制下的朝贡性质的对外贸易
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朝贡贸易的方式进行,其特点表现为:第一,官府控制;第二,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第三,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在封建社会,中国民间的对外贸易虽有所发展,但一直不是主流。
2、官府禁榷制度
所谓禁榷制度,就是用法律、政策形式把销售量最大、利润最高的一些工商业完全垄断在官府手中,实行官营,禁止私营。西汉政府首先实行盐铁专卖,后来又扩大到酒、茶、矾、香药宝货等。实行这个政策的实质是把最容易赚钱的买卖掌握在封建政府手中,不允许私商经营,防止私商迅速发财致富。
3、后期出现了“闭关锁国”政策
由于担心统治地位的不稳固,自明朝初期开始,统治阶级实行对外贸易的“海禁”。所谓“海禁”,是指明朝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始于明初,直至明末,未曾撤销,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清朝前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满清统治阶级更是将“海禁”发展为“闭关锁国”。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制在广州“一口”,而在广州又采取一切进出口贸易均通过“十三行”开展的政策,对对外贸易实行垄断,规定外商不能与广大的中国自由商人进行接触。同时,对进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也实行严格的限制。所谓“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该政策阻碍了中国与外国的商品交流,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进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该政策也使中国失去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和科技的机会;该政策还使中国军事技术落后于西方,沦为落后挨打的残痛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