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辅导:第九章(2)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0:07:20 02:36:5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 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 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 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 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两者的区别主要是: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 个体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 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 者根据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 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 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 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 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四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它 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 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 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是进行道德判断时所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 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判断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 看它跟何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 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 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 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 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 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经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2.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 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人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 恒,导之以行”,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 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的具体实施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 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 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终促使学生品 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 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的品德,也是为了更好地适 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创造新的生活。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 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
作用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