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辅导:第九章(3)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0:07:20 02:36:54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 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订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 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 目的和德育目标,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 借鉴历史上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 揭示出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制订出正确处理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 的实际工作要求。
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原则有主观色彩,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制订或提出的。正确的原则必然反映了客 观规律的要求,但原则不等同于客观规律。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 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含义:德育工作既要把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同时,又不能脱离 现实生活,而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要求和发展。
这一原则是依据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以及学校德育工作本身的要求提出 来的。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武装学生,保证培养目标的方向性。
(2) 培养学生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同时 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和判断善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方向性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劳动和自我教育中, 既胸怀大志,又脚踏实地,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4)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品德状况和发展需要,使德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和 心灵。
2.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基本含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 发展现状,因材施教,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一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对我国优良 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学生的身 心发展不仅存在着年龄特征而且存在着个别差异,只有从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 学生的思想特征。
(2)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 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内心 精神世界,教育者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做到“一把钥匙 开一把锁”,以收到良好效果。
3. 知行统一原则
基本含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 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 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o~ 166 o
这一原则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来的,并 符合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言行一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通过 品德实践才能真正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 中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4.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基本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 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 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对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 的的要求。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只有在集 体中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实践证明,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 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应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当然,集体是由个人组 成的,个人也能对集体产生影响,所以在加强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个别教 育。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 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 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在建立集体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注意集体的组 织和管理,更要注意集体意识、集体舆论的培养。
(2)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教育者要引导 学生参与集体生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情感。
(3) 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将集 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统一起来。
5.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含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 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的,符合德育过程的规律和学生的年龄 特征。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开拓型的“四有”新人,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坚持 耐心细致的说理教育。青少年学生缺乏一定的行为自控能力,这就决定了在正面引 导的同时,必须加以必要的纪律约束。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 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2)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在进行说理教育时,做到事 要实、理要真,情理交融。
(3)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 执行,督促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
6.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基本含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 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任何一个学生身上既有积极因素的 一面,又有消极因素的一面。同时,这两种因素是不断运动斗争着的,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相互转化。学生正确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是积极因素不断增长、消极因素不断 克服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中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的思想斗争和转化的过程。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 的优点和不足。
(2) 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 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 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展开思想 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