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0:04:26 09:40:0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包括执业药师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业务活动、从事药学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集中反映了执业药师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和处理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中医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2.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以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4.药学服务与咨询的基本内容。
5.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6.中药的贮藏与养护知识。
7.非处方药知识。
8.中药的合理应用与中药不良反应。
9.中医药文献与信息以及医疗器械的有关知识。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1.整体观念 |
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
2.辨证论治 |
(1)症、证、病的区别 (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
(二)阴阳学说 |
1.阴阳的属性 |
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
2.阴阳的相互关系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
3.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三)五行学说 |
1.五行与五行学说 |
五行的特性 |
2.五行的生克乘侮 |
(1)五行相生的形成和规律 (2)五行相克的形成和规律 (3)五行相乘的形成和规律 (4)五行相侮的形成和规律 |
3.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
(1)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
(续表)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
(四)藏象 |
1.五脏的生理功能 |
(1)心的生理功能 (2)肺的生理功能 (3)脾的生理功能 (4)肝的生理功能 (5)肾的生理功能 |
2.五脏之间的关系 |
(1)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 (2)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3)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6)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7)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8)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9)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0)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
3.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
(1)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2)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3)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4)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5)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
4.六腑的生理功能 |
(1)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5)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6)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
5.奇恒之腑 |
(1)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组织器官 (2)脑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其功能的生理因素 |
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
(1)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关系 (2)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关系 (3)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关系 (4)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关系 (5)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关系 |
(续表)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
(五)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1.气 |
(1)气的功能 (2)气的运行 (3)气的分类与分布 |
2.血 |
(1)血的生成 (2)血的运行 (3)血的功能 (4)气与血的关系 |
3.津液 |
(1)津液的代谢 (2)津液的功能 |
(六)经络 |
1.经络系统的组成 |
(1)经脉的组成 (2)络脉的组成 (3)连属部分的组成 |
2.十二经脉 |
(1)走向和交接规律 (2)分布规律 (3)流注次序 |
3.奇经八脉 |
(1)奇经八脉的特点和作用 (2)督、任、冲、带脉的基本功能 |
4.经络的生理功能 |
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七)体质 |
1.体质的形成与分类 |
(1)体质的构成和特点 (2)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3)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4)体质的分类 |
2.影响体质的因素 |
(1)禀赋、年龄、性别、情志、疾病 (2)饮食、劳逸、针药 (3)地理环境及其他 |
3.体质学说的应用 |
(1)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2)影响发病、病变的从化和传变医学教育网搜集 整理 (3)指导辨证与治疗 |
(续表)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
(八)病因 |
1.六淫 |
(1)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致病特点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7)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8)疫疠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2.七情 |
(1)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2)七情致病的特点 |
3.饮食不调 |
(1)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 (2)饮食不洁的致病特点 (3)饮食偏嗜的致病特点 |
4.劳逸失常 |
(1)过度劳累致病的特点 (2)过度安逸致病的特点 |
5.痰饮 |
(1)痰饮的形成 (2)痰饮的致病特点 |
6.瘀血 |
(1)瘀血的形成 (2)瘀血的致病特点 |
(九)发病与病机 |
1.发病 |
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
2.邪正盛衰病机 |
(1)邪正盛衰病机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病机与疾病的转归 |
3.阴阳失调病机 |
(1)阴阳盛衰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 (2)阴阳互损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 (3)阴阳格拒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 (4)阴阳亡失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 |
4.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
(1)气失调病机的形成和l临床表现 (2)血失调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 (3)津液失调病机的形成和临床表现 |
(十)预防与康复 |
1.预防 |
(1)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 (2)既病防变的措施 |
2.康复 |
(1)康复的原则 (2)常用康复疗法 |
(续表)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二 中 医 诊 断 基 础 |
(一)中医诊断学 |
中医诊断学要点 |
(1)主要内容 (2)基本原则 |
(二)四诊 |
1.望诊 |
(1)得神、失神、假神和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3)形体及姿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4)头形、头发、囟门、耳鼻、唇、齿龈、咽喉、目色异常的主病 (5)舌与脏腑的关系;望舌质、舌苔的变化与疾病;舌诊的临床意义 (6)皮肤异常的主病 (7)排除物异常的主病 (8)小儿食指络脉的三关分部及望小儿食指络脉的临床意义 |
2.闻诊 |
(1)言语声音、呼吸异常及咳嗽、呃逆、嗳气音声变化的临床意义 (2)口气、痰涕、二便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
3.问诊 |
(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2)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3)头痛、头晕、四肢痛的临床意义 (4)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5)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6)大便的次、质、排便感以及小便的量、次、排尿感变化的临床意义 (7)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 (8)耳鸣、耳聋、目眩的临床意义 (9)月经的经期、经量、色质、行经腹痛以及带下量的多少、色质和气味的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