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发展史讲义(九)09城市规划师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7:19 09:48:43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唐宋之际市坊制度的松懈与解体

  一为了强化控制,战国时期的城市产生了封闭的市场和坊里,经汉代的推广,封闭的市坊制度在全国沿用下来,迄隋唐之际发展到完备,城市商业活动及居民日常行为均受到其严格的管束。

  然而市坊制度在它发展到高峰的时刻却随即开始了衰落,中唐以后,长安的坊市已经不能约束商业活动了。唐代宗时,人们就无视坊市的规定,“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1]。文宗时,长安的坊门出现了“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武宗即位时,敕“京夜市,宜令禁断”[2],却未能奏效。

  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于长安商业活动的兴旺。当时的长安不仅是一个强大帝国的首都,而且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人口众多,仅有的东、西两市不敷商业活动的需要。所以早在唐中宗时,长安及洛阳两京诸市已往往在正铺之外更造偏铺,景龙元年(707年)虽下令禁止,未果。

  由于长安东西两市周围的坊中有许多手工业者和商人居住,所以他们的经营活动逐渐渗透到这些地方。东市西北靠近皇城的崇仁坊,大约造乐器悉在此坊,故多修造乐器的商店,“昼夜喧呼,灯火不绝”[3]。平康坊是有名的烟花妓所,里边有“小铺席”出卖“草锉姜果之类”[4]。另外,延寿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的(《唐阙史》卷下,王居士神丹条).颁政坊有馄饨曲,长兴坊有饮饣毕饣罗店,饣毕饣罗是胡人所食馒头的一种(《酉阳杂俎续集》卷一).宣阳坊有彩缬铺(《北里志》“王团儿”条).胜业坊有卖蒸饼的“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朝野佥载》卷五).永昌坊有茶肆,靖恭坊有造毡的毡曲,新昌坊有客舍及“会饮”的“饮所”,升平坊里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全唐文》卷七二七《养狸述》及沈既济《任氏传》).道政坊,常乐坊有酿酒店,宣平坊夜间有“卖油者张帽驮桶”(《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五).西市东南的兴化坊有“以贩缯为业”(《太平广记》卷四八六《无双传》).西市西南的怀德坊中,住有富商邹风炽“四方物尽为所收”(《太平御览》卷四九五引《西京记》).丰邑坊“多假赁方相送丧之具”(《两京新记》卷三)。在东都洛阳,修善坊有酒肆、车坊(《元河南志》卷一),清化坊和殖业坊均有沽酒店(《朝野佥载》卷一、卷五)。

  武则天时,已不得不承认这种现实,李峤表文称:“坊为要冲,地当贵里,亩赁二三十贯,……夺其近市之门闾,生其破家之怨 ”[5]。德宗时,赦诏“坊市之内,置邸铺贩鬻”[6],予以了认可。坊市制度,几近驰坏。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左右巡使抱怨,有太多的居民不守规定,实际上已无法阻止了。

  二类似情况在全国很多城市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扬州比较突出。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杜亚任淮南节度使时,扬州城中“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衢造宅,行旅拥弊”[7],较早地形成了街市。唐人诗中有不少赞颂扬州街市繁盛的句子,如张祜《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华馆十里连”.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等。其实,诗人们吟颂的十里长街是指扬州罗城中最繁盛的一条街市,准确的长度应为九里三十步,日夜暄腾,盛况可观。

  至于汴州临街设店,坊市制度遭受冲击当不晚于隋。大运河开通后,紧临汴州的汴河西通东都洛阳,南达江淮富庶之地,是南来北往必经之水路,汴州成为连接中原与江南的交通枢纽,八方辐辏,商业发展堪与扬州匹论。

  开皇中,隋文帝东封泰山回京,路过汴州时,“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乃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吏”[8]。这里“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和“星居者勒为聚落”显然是整顿加强市坊制度的举措。看来之前情况已经相当严重,所以才引起皇帝的不满,令狐熙因治理得力被“称为良吏”。汴州市坊第二次受冲亦当在中唐前后开始。

  起先,很可能同样基于“恶其殷盛”的原因,隋炀帝于大业二年(606年)将汴州撤消,改隶郑州,降低了其政治地位。

  唐武德四年(621年)恢复,但仅为普通大州。安史之乱到兴元元年之间,汴州成为各地军阀争夺角逐的重要对象,唐王朝几经得失,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发展。直到兴元元年宣武军移到这里,唐王朝以十万大军镇守于此,汴州才安定下来,重又成为黄淮之间一个军事重镇和地区性行政中心,人口大增,深感“汴州城隘”,于是广之。

  这次修城又称“筑罗城”,就是修筑外城,从建中二年(781年),永平节度使李勉兼汴州刺史始,规模相当大,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以至引起诸藩镇的惶恐不安,“东方人讹言:上欲东封,故城汴州。(李)正己惧,发兵万人屯曹州.田悦亦完聚为备,与梁崇仪、李维岳遥相应助,河南士民骚然惊骇”[9]。可见这次修城的反响之大,也足见汴州此时的崛起。

  进入中唐,与扬州相比,汴州因为“王室藩屏”[10],监控关东藩镇,守护长安,因而在军事上更为重要。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上,二者则有极为相似之处:扬州为淮南节度使所在地,汴州为宣武军节度使所在地.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黄河以北及山东,河南等地的赋税均被当地节度史留用,唐政府所需财物十之七八仰仗江淮,扬州为东南水陆交通枢纽,东南各道物资多集中于此然后北运,汴州因居漕运咽喉要地,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改革漕运后,江、汴、河、渭分段运输粮食,除粮纲经过汴州外,又规定“轻货自扬子至汴州”[11],使汴州成了钱、帛等物的中转站,建中三年,又在汴州东、西设两个水陆发运盐铁租庸使,这样,汴州与扬州一道,是唐王朝生命线的两个重要支点。二者同时发展成为运河沿线上最为突出的两个经济都会。至唐末,北部中国战乱不休,民穷财尽,城市凋弊,长安、洛阳今非昔比,汴州是北方少有的闪光点。

  经济发展必然招致人口激增。按天宝七年(748年)算,整个扬州地区有七万七千一百五十户,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七口,较初唐增加三倍还多[12]。按理,城市人口增加更快。特别是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后,北人大批南下,扬州城人满为患。《新唐书·五行志》记载文宗大和八年(834年)三月,扬州城区大火,烧毁民房千区,十月,又遭大火,烧毁民房数千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居住密度之高。今人推测,当时扬州城市人口(包括市内和郊区)约十九万,城区人口可达十多万人[13]。

  汴州时领县六个,人口约五十八万,城市人口若占四分之一,则将近十五万人。再加上“大军十万”驻扎,人口压力当比扬州为大。同扬州一样,汴州也为四方人士趋之若鹜之地,刘宽夫谓之“当四会五达之通,杂燕赵悲歌之人,迩吴楚剽轻之俗”[14],流动与侨居人口相当之多。比较城区大小,扬州城周遭在三十五里以上,汴州城“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明显小很多。据此,汴州城中密度肯定要高于扬州。

  人口过密,居住混乱,城市秩序已很难控制。当时的汴州“邑居庞杂,号为难治”[15]。封闭的市坊制度根本无法维系,居民侵街现象非常严重,到后周世宗修展东京时,已陷入积重难返的困境。《资治通鉴》卷二九二“后周显德二年十一月”条曰:

  先是大梁城中(按指唐时修筑的里城)民侵街衢为舍,通大车者盖寡,上命悉直而广之,广者至三十步,又迁坟墓于标外。上曰:近广京城,于存殁(mo)扰动诚多,怨谤之语,朕自当之,他日终为人利。

  可见,普遍的侵街占道,能通大车的街道都不多了,强行拆迁,才能拉直开阔。“于存殁扰动诚多”,表明涉及到一大批人,阻力很大。不得已,知开封府王朴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手段强制执行,曾当街杖死一名工作“驰慢”又不服责备的厢校[16]。即便如此,还只是部分拆迁,略为把街道拉直开阔,不可能全部拆除。

  柴荣勇于承担“怨谤之语”,是因为他清楚地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辇毂(nian gu)之下,谓之诰穰,万国骏奔,四方繁会。此地比为藩翰(藩,屏障。翰,通“干”。栋梁),近建京都,人物喧阗(tian),闾巷隘狭。雨雪则有泥泞之患,风旱则多火烛之忧,每遇炎蒸,易生疫疾。近者广开都邑、展引街坊,虽然暂劳,久成大利。[17]

  这种种混乱的局面,应该说是自中唐开始蓄积,而后在唐亡宋立,五代十国纷乱的局面中爆发,城市无暇治理的结果,而至少在唐亡之前,已大体形成了。

  三侵街这样严重,坊墙肯定破坏不堪。市场也不再受局限,开始在有利的地点滋生。城外的草市是一方面,再从王建诗句“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18]看,汴河东、西水门和沿河桥头都是热闹的市易之所。这里所说的汴河东、西水门是指唐宪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宰相董晋为宣武军节度使期间修建的汴州城东西水门,也就是北宋时东京里城的汴河水门。汴河在汴州城内由东而西蜿蜒而过,这些市所即使不连为一体,也会在沿河方向或垂直于河的部分街道上,表现出片断的街市形式。

  后周世宗柴荣面对市坊驰坏,侵街严重的现实,虽以强硬的手段予以整治,但也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让步,承认居民面街而居合法化。因此在扩展街道时,“其京城内,街道阔五十步者,许两边人户,各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与三步,其次有差”[19]。

  现代学者认为,这种沿街的住户当然是当街开门的,就是在门的两侧种树、掘井和修盖凉棚,这显然是一种新创的街道制度,是适应里城街道上已经出现的具体情况的顺水推舟之作。坊墙,至少是主要街道的坊墙已不复存在了,而且两边各让出街道宽度的十分之一,调动居民种树、掘井、修盖凉棚,一方面美化街景,另一方面以此防止再发生侵街的行为[20]。

  在新修的外城中,索性不再象隋唐长安那样先筑好“坊”和“市”的围墙,然后把住宅造于“坊”中和商店造于“市”中,而只是放好街巷红线,划定一些特殊建筑的地段,即听任百姓随便营造。这就是显德二年四月柴荣下令别筑新城时诏书中所说的“其标识内,候官中劈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资治通鉴》卷二九二在叙述这一诏书时也说:“其标内,俟(si)县官分画街衢、仓场、营廨之外,听民随便筑室”。

  随后,又许居民临街开店起楼。这是显德五年大浚汴口之后的事,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接待客商的邸店,接待大批涌入的商货,以适应众多居民的生活需要.二是增加都会的壮观。沿汴河如此,沿街道当然也可照此办理,大将军周景威在宋门内率先所造的十三楼就是南临河,北面街。《梦梁录》卷一六《酒肆》在解释酒楼前排设红绿杈子,挂栀(zhi)子灯习俗时说:“如酒肆门首,排设杈子及栀子灯等,盖因五代时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杈子原来是官衙前用来限制行人的设施,红绿杈子是设在宫城的正门前以限制行人的,这些茶楼酒肆该是临街开设,为欢迎皇帝游幸,于门首街前如此装饰,否则没有这样的必要,而且也不可能被允许。

  经过这样的变化,后周东京实质上已经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街巷”格局了。当时“街巷”这个名词已经很流行,曾任后周右仆射的王溥,写成于北宋初年的《五代会要》卷二六就有“街巷”条目。街巷上有临街店肆。按日本学者梅原郁的观点,这是唐宋街道变化的第一个阶段:从坊内店肆到临街店肆,时间是从唐中期到宋初[21]。我们认为,这个阶段实际上也是市坊制度从松懈到濒于解体的阶段,为以后北宋时期在制度上街巷完全取代市坊奠定了基础。

  北宋东京开封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赵匡胤所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政权。“杯酒释兵权”,强化中央集权制度。有宋一代是中国文化史的颠峰时代。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宋都开封的原因

  1.1.关中的衰落与南方的崛起

  经过多年的垦拓,地力衰减,加上战乱,关中凋敝。而南方此时开始繁荣。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出现了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关中作为政治中心要接受经济中心的支持,其最大的问题漕运的艰难。特别是经过黄河的三门之险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运到长安的粮食已是“一粒粮食,一粒金”。在为了便于统治全国,政治中心不便南移的情况下,接受南方给养的便利性已是选择都城的一个重要条件了。

  五代。后梁开国皇帝朱晃定都汴洲。一方面因为这里是他的发家之地,另一方面正充分利用了此时汴州有利的经济地位。与此相反的是后唐李存勖(xu)。他以唐室后裔自居,故在灭后梁后,迁都洛阳。但由于赋税来源的绝大部分来自江淮地区,一旦离开漕运便难以为继,因此后唐洛阳常闹粮荒,终于引起兵变。后晋时,汲取了后唐的教训,又将国都迁回汴州,改名东京。石敬瑭天福二年(938年)有诏曰:“为国之规,在于敏政.建都之法,务要利民。……当数朝战伐之余,是兆庶残伤之后,车陡既广,帑廪咸虚。经年之挽粟飞刍,继日而劳民动众,常烦漕运,不给供须。今汴州水陆要冲,山河形势,乃万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达之郊。爰自按巡,益观察便,俾升都邑,以利兵民。汴州宜升为东京,置开封府”。

  这不仅是后唐,而且是后汉、后周,乃至北宋建都东京的真实原因。如后汉高祖刘知远在诏书中说:“浚都(东京)重地,汴水名区,控襟带于八方,便梯航于万国。眷言王气,允称皇居。其汴州宜仍旧为东京”。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955年)颁诏修城时也谈到东京优越的地理位置:“东京华夷辐辏,水陆会通,……”

  1.2.开封的发展

  北宋定都东京开封,是中国都城由西向东历史性的转移。这次转移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军事地理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东京完全是凭借其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成为北宋的都城,也就是其“天下漕运中心”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开封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部漕运体系的发展建设史。

  早在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的郑庄公筑城,取“开拓封疆”之意,故名开封。开封漕运体系的形成过程时断时续且十分漫长,有三个时期最为重要:第一,战国时梁惠王开鸿沟.第二,隋炀帝开大运河.第三,五代至北宋的疏浚整理。如此之后,形成了发达的水路运输体系,使开封成为“天下之枢”。相应地,这也是开封发展的三个黄金时期。

  1.3.开封的漕运体系

  经过以上漫长曲折的过程,东京的漕运体系已基本形成。到北宋立国,又多次修浚,使其更为完善。其中直通东京城内的主要河流有汴河、蔡河、金水河和五丈河,号称“四水贯都”。

  五丈河,又称广济河,因河宽五丈而得名,位于京城东北部,是通向山东一带的主要水路。

  金水河,又名天源河,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从荥阳黄堆山引京水至东京城西而成,过中牟后名金水河,原为补五丈河水源而开。由于金水河水清而甘,故成为东京城内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首先是保证皇宫、官府及寺院的用水。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经新的开挖修整后,沿河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民众也得以为饮用水源。总的来看,其漕运功用不是很大。

  蔡河位于京城南部,闵水、洧水、 水通过此河而会。由东京戴楼门东广利水门入城,缭绕从陈州门西普济水门出城,流经通许至陈州东南入于沙河,以通陈、蔡、汝、颖诸州。这样,京西北路漕运多仰此河,如陈传良语:“陈、蔡之粟自闵河、蔡河入汴至京师”。蔡河又沟通江南达于长江,每年运淮河粟米六十万石。故其航运价值十分巨大,仅次于汴河。

  汴河是四条河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它实际上是隋朝大运河中通济渠的一段。再先是秦汉间的鸿沟,西汉时的蒗荡渠,东汉时已有汴河之名,魏晋时又叫官渡水,隋唐时成为沟通南北经济的大动脉。宋初,汴河受黄河水以通淮泗,由于黄河水泥沙含量大,致使河道淤积严重,每年都要清理,劳费不赀。所以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又引伊洛之水为源,“导洛通汴”,自此淤沙减少,航运更加通畅。

  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六《河渠二·汴河》:“汴河……,宋都大梁诸水,莫此为重。……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运东南之产,百无众宝,不可胜记。又下西山之薪炭内外仰给焉”。孟元老说:“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宋史》卷九十三《河渠志》:“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本来,内陆水道运输的困难在唐代已经得到解决,随着宋代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航运在数量和涵盖地区方面进一步增加。南宋叶适曾记:“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惟意,靡有凝隔”[16]。所以,东京漕运体系形成后,便把东京与全国各地血肉般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给了东京以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历史性的机遇。

  1.4.开封军事地理上的不足

  军事地理上的不足是影响宋东京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山川之险。“以兵为险”。

  1.5.城市形态:三套方城,皇城居中。

  把城市规划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相关文章


2009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发展史讲义(五)09城市规划师考试
2009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发展史讲义(六)09城市规划师考试
2009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发展史讲义(七)09城市规划师考试
2009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发展史讲义(八)09城市规划师考试
2009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发展史讲义(九)09城市规划师考试
2009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发展史讲义(十)09城市规划师考试
2009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辅导:航空遥感图像的种类09城市规划师考试
城市社区的社区资源公正配置研究09城市规划师考试
城市道路设计的准备知识09城市规划师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