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考博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7:12 20:37:2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作者姓名:张威
论文题目: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张威,男, 1971年03月出生,2004年09月师从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于2007年06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
口译(特别是同声传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处理活动。探索口译记忆机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口译深层认知加工机制,促进对语言信息心理加工过程的了解,对明确认知记忆素质在口译技能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记忆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口译训练质量,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由于口译信息心理加工过程难以直接考察,口译深层认知加工机制是当前国内外口译研究公认的艰深课题。特别是在国内,对涉及汉语的口译认知过程的讨论依然以经验总结为主,尚未开展实证性研究,更缺乏客观的实证数据对相关结论进行说明。
本论文以英汉双语同声传译为研究对象,借鉴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中语言信息处理、记忆资源配置等原理,应用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同时采用历时描述与共时对比相结合的研究设计,力求对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同声传译的工作记忆运作模型。
本论文由绪论、主干五章和结语共七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口译的发展历史,以及口译的性质与特点,重点对国内外口译记忆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说明前人研究在理论理解、方法应用、材料分析等方面的缺陷,分析了后续研究的方向和具体策略。
第二章详细阐明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价值、理论支撑、研究设计等问题。本论文研究目标是考察工作记忆能力与同声传译的关系,具体分为:1)同声传译对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2)工作记忆能力与同声传译效果的关系;3)工作记忆能力在口译活动中的发展特点;4)工作记忆能力在不同方向口译活动中的作用四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同声传译中工作记忆的工作模型。本论文对口译认知研究、口译教学及口译实践的意义:1)深化对口译认知过程的认识,促进口译认知理论的发展;2)明确记忆能力在口译技能体系中的性质与作用,完善记忆训练的组织,提高口译实践效果。本文主要依据1)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能力发展理论(以工作记忆为主);2)心理语言学的语言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的控制性与自动性)。本文的研究设计是:1)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相结合的综合实证性研究策略,以定量数据为主,以定性分析为辅;2)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既分析不同口译人员之间工作记忆的差异,又考察工作记忆在不同口译阶段的变化。
第三章以问卷调查为数据收集工具,了解各类口译人员在自然状态下对记忆与口译关系的初始性认识,主要结论为:1)记忆能力是制约口译操作的一个主要因素,但其影响并不如语言知识、转换策略等明显;2)在记忆能力与口译的关系上,非口译人员比口译人员更确信记忆能力对口译加工的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更相信记忆训练对口译实践的重要作用。此外,一般而言,职业口译员对记忆能力的作用有更客观的认识,更强调口译策略意识和口译交际能力,而口译学员则更注重记忆素质及记忆训练的作用。
第四章以自然观察的方法,以口译中的省略现象为个案例证,透过对真实口译语料的分析,说明工作记忆在实际口译情景下的作用与表现,主要结论为:1)工作记忆是影响口译加工与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口译策略的灵活应用对口译的实际操作与效果发挥着更为明显的作用;2)口译语境因素对工作记忆的作用有重大影响;3)在实际口译情景中,认知记忆资源更多地应用于对语义信息的理解与处理。而且,口译员对认知记忆资源及其引发的问题的意识及调节程度要强于主题知识、语言特点等其他因素。
第五章以实验测试的方法,对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入考察,主要结论为:1)同传对工作记忆具有消极和积极双重性质的影响,但积极性作用更加明显。一方面,同传干扰了工作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处理效果,特别是在信息保持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同传促进了工作记忆的发展,尤其是记忆资源的协调能力;2)在口译初级阶段,工作记忆容量有更明显的增加,在口译高级阶段,工作记忆协调能力的改善则更为显著;3)工作记忆是影响同传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工作记忆资源的使用效率(即协调与分配能力)对同传效果的影响要比单纯的记忆容量更加显著;4)工作记忆与B→A同传(外语到母语)的相关性更加显著,对B→A同传效果的影响也更加明显。而且,口译信息处理压力越大,工作记忆资源对B→A同传的影响越明显,B→A同传效果也越逊于A→B(母语到外语)同传效果。
第六章归纳前几章基于客观实证数据的同传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提出同声传译的工作记忆模型,主要包括口译语境、记忆系统(以工作记忆为核心)、口译加工等三大组成部分。该模型1)明确了口译语境对记忆资源的制约与影响;2)展示了同传操作中以工作记忆为核心的记忆系统在信息接收、分解、存储、加工、监控、输出、反馈等环节上的运作过程(描述性功能);3)揭示了工作记忆与口译操作及效果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解释性功能)。
第七章总结本论文的贡献,分析研究方法与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从工作记忆测量工具、研究方法系统性、跨学科研究视野等方面展望口译记忆研究的方向与策略。本研究主要工作体现在: 1)通过一年多的调查、观察、实验取证, 获得国内第一批关于口译认知加工的一手材料, 弥补了我国口译研究仅依赖感性经验而匮乏客观实证数据的缺陷,成为后续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材料和研究基础。2)首次以客观数据证明了口译认知资源分配理论,修正了法国释意理论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观点。首先,在国际上首次以客观实证数据显示,原语发布速度及原语语言结构干扰了工作记忆资源在口译加工中的分配及作用,并直接影响口译操作的具体效果,为口译认知资源分配理论提供了实际数据支持。其次,在国内首次以实证数据显示,译员在有效保持原语信息的同时,并非完全遗忘原语语言形式(如关键词、语言结构的识记与回复),说明“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并非口译加工的一个必然或普遍过程,以特殊语言形式为表征工具的信息传达依然是口译操作的一种关键形式。3)提出了新的同声传译中工作记忆的运作模型,展示了同传记忆系统中信息加工过程,揭示了工作记忆与口译操作和口译效果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4),在国际上首次论述工作记忆与口译转换方向的关系,并在实证中发现工作记忆对B→A(外语到母语)同传的影响明显强于对A→B(母语到外语)同传的影响。
关键词:工作记忆;同声传译;认知加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