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0导游景点第十二章考点:圆明园文物寻踪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0:08:14 23:58:1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四节 文物寻踪
圆明园惨遭两次浩劫后,几乎园内所有的瓷器、丝绸、古籍、字画、石雕、家具、珠宝等文化艺术珍品都被劫掠一空,大量流失到国外和园外。其中有些珍藏在各国博物馆,有些散落在民间收藏家手中,其数量难以估计。部分有明确下落的珍贵文物介绍如下。
一、国内
(一)北京大学校园内
1.石麒麟
这对汉白玉石麒麟原置于圆明园安佑宫。麒麟身披麟甲,为蹲坐姿势,神态生动,造型奇特,连同须弥座高约3米。1925年2月,燕京大学建校时,美国牧师翟伯通通过颐和园事务所购得。现位于北京大学办公楼前。
2.梅石碑
此碑原置于长春园“蓓园”内的“青莲朵”旁,碑的阳面正中刻有一株苍枝老干的苔梅,旁边刻奇石“青莲朵”,碑阴镌刻乾隆皇帝御笔题诗一首。
“青莲朵”原是南宋时临安(浙江杭州市)德寿宫的一块奇石,名“芙蓉石”,当时该石旁种植了一株老苔梅。明代钱塘派画家兰英将这一梅一石画了下来,又刻在石碑上,名“梅石碑”,置于“芙蓉石”旁。到了清代,“芙蓉石”好,而苔梅早已不复存在,“梅石碑”也已断残。
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对“芙蓉石”和已断残的“梅石碑’’爱惜不已。乾隆十七年(1752),地方官员专程将“芙蓉石”由杭州运到京城,乾隆遂将该石置于长春园“蓓园”内,并改名为“青莲朵”。乾隆三十年(1765)又仿照明代“梅石碑,,重新摹制了两块石碑,一块送往杭州旧迹旁,一块置于“蓓园”门左的碑亭中。
燕京大学建校时,此碑和圆明园其他遗物一起运到校园。为了保存好这一重要遗物,北京大学已按照资料重新刻制了碑座和碑首,如今立在临湖轩旁树阴深处。
3.翻尾石鱼
此石鱼原置于长春园西洋楼景区中“谐奇趣”楼前的海棠式喷水池中,石鱼口中喷出的水柱可高达5丈,环池周围还有18只铜雁和4只铜羊共同向池中喷水,甚为美观。如今,翻尾石鱼已成为未名湖畔一景。
此外,北大校园内还有“安佑宫”的华表、“夹镜鸣琴”的石屏风、“汇万总春之庙”前的莳花碑、“方外观”前的石平桥等许多圆明园遗物。
(二)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原北京图书馆)
1.华表
馆内华表与北京大学校园内的华表同是圆明园安佑宫(鸿慈永祜)的遗物。当时两对华表分别置于安佑宫前“鸿慈永祜”牌楼两侧,然而在拆运时,由于拆运人员的疏忽,北京图馆和北京大学都是将牌楼两侧的华表各取走了一座。因此,两家的华表都不是真正的一对。如今华表立于国家图书馆分馆大门内的庭院中。
2.清高宗教谕骑射碑
碑原置于圆明园“山高水长”楼前,乾隆十七年(1752)刻,碑文为满、汉两种文字。碑上铭文的大意是:为巩固大清的一统江山,八旗子弟要继承勤于习武和骑射的光荣传统。1931年,北平图书馆建馆后,将该碑原本无字的碑阴刻上了“国立北平图书馆记”,文章由蔡元培撰写,钱玄同手书,成为碑的正面,而原有乾隆皇帝碑文的一面,反而变成碑阴了。
3.文源阁记碑
此碑原置于圆明园“文源阁”,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碑文为满、汉两种文字。碑上记述了,文源阁的建造格局,并解释了取名的含义。
此外馆内还有长春园大东门前的石狮、“望瀛洲”的昆仑石、铜鹤、石象等,都是1929年至1930年间从圆明园移来的。
(三)颐和园
1.铜麒麟
铜麒麟原位于长春园二宫门前。应为一一对,其中一只下落不明。现存这只左前腿有伤痕,陈设在“仁寿殿”前。
2.云龙丹陛石
原是圆明园“安佑宫”大殿前的丹陛石,上刻精致活泼的“二龙戏珠”图案。如今铺设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台阶中央,并围以铜栏杆保护。此外园内还有铜鹿、铜鹤、石笋等圆明园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