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0年导游景点第六章考点:长城历史沿革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0:08:14 23:57:0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长城的评价语为:“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一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长城的《世界文化遗产证书》原件现珍藏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中国长城博物馆内。
第一节 历史沿革
一、长城起源
中国最早开始修筑长城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地发生战争,为了有效抵御入侵,各诸侯国先后在各自边界上修筑起能够传递信息的烽火台,以及具有防御性的驻军城堡,这些城堡被称为“列城”。为了进一步强化防御能力,又不断地在烽火台和列城之间修筑高大宽厚的墙体,形成阻碍敌人进攻的障碍,这样逐渐发展成为长城,当时称为“边墙”或“长垣”。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前,共有20多个诸侯国修筑过长城。
较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楚长城在历史上被称为“方城”或“万城”,位于楚国国都郢都的西北和东北,全长近500千米。
齐国也是诸侯国中修筑长城较早的一个国家,齐长城西起今山东省平阴县北,东至大朱山东人海,路经平地时多用黄土夯筑,穿越山岭时多用石块垒砌。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中遗址保存得最多的。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版图较大、国力较强,位于七国的东北部。因北面常有胡人南下骚扰,西面则有秦国崛起,于是修筑了易水长城和北长城。此外,赵国、秦国也分别在各自边境修筑了长城,这些城墙奠定了中国北方长城的基础。
二、历史上修筑长城的三次高峰
(一)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为了维护中原地区封建经济的稳定发展,开疆扩土,北击匈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30万军队及数百万民夫北上,先修缮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部分旧长城,再另筑部分新长城将它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7000千米的长城。秦长城沿线设置十二郡,分段防御。秦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万里长城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二)汉长城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抵御匈奴的不断南侵和保护新开发的“丝绸之路”,在采取坚决抗击政策的同时,修筑了规模宏大的汉长城。汉长城西起新疆罗布泊,东至辽东,长达10000余千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条长城。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和改善了长城的布局,每隔一定距离,就选择险要地势,修筑列城、亭障、烽燧,把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汉代修筑长城的同时,还大力推行屯田、徙民实边、兴修水利的政策,为巩固边界的防御提供了物质基础。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万里长城的第二次高峰时期。
(三)明长城
1.明长城的修筑
明王朝建立以后,逃回蒙古的元顺帝仍然保持有较强大的军事实力,经常派兵南下,意图收复失地。明代后期,东北又有女真族逐渐崛起。面对蒙古与女真的威胁,明代始终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从朱元璋建国的第一年,就派大将军徐达北上修筑长城,直到明王朝灭亡,200多年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其中大规模修筑就多达18次。在许多重要关隘地区,修筑了多重城墙,有些地方达到20多重。
为加强长城的防务,便于调遣长城沿线的兵力,以及保证对长城的修缮,明代把长城沿线划分为9个防守区域,每个区域设镇守(总兵官),称为“九边九镇”(即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后来为加强京城防守和保护皇陵(今明十三陵)的需要,嘉靖年间又在北京西北增设两镇(昌平镇、真保镇),构成“九边十一镇”的防御体系。
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边的虎山,全长7000多千米,经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共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即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万里长城的第三次高峰时期,也是最后一次高峰。
2.明长城上的重要关隘
(1)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东北,北依燕山,南临海,形势险要,故名“山海关”。长城自关城镇东门(门额为萧显所书“天下第一关”)向两侧伸展,南面伸入渤海,北面直上燕山。古人曾用“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来形容山海关的险要地位。
(2)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长城西端的起点,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部。嘉峪关雄峙在嘉峪山的西麓,南面是祁连山,北面是戈壁滩,水源充沛,地势险要。嘉峪关是现存长城关城中最完整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