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导游考试当代北京概况第五章:崇雍大街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0:08:14 23:58:5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十七节 崇雍大街——崇文门至雍和宫
崇雍大街南起前门东大街,北至北二环南辅路,是市中心南北向主干路之一。在全长5000多米的路段上共有商业网点近400个,其中东单南、北大街路段被称为“银街”。
这条道路上的主要建筑、旅游设施和重要的街道有:东单公园、西裱褙胡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协和医院、总布胡同、外交部街、东堂子胡同、王府饭店、西堂子胡同、中国红十字会、灯市口、内务部街、隆福大厦、钱粮胡同、什锦花园胡同、永安堂药店、张自忠路、东四六条、府学胡同、细管胡同、国子监、国子监街、雍和宫等。 东单公园位于崇文门内大街西侧,始建于1955年,面积近5公顷,园内植树8 000多株。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划人使馆区,成为外国驻军练兵场,1948年还曾建为临时机场,园内土山由挖防空洞的积土堆成。
西裱褙胡同 位于长安街南侧,与长安街平行,隔长安街与全国妇联大楼相望。古时这里有许多装裱字画的裱褙行,因而被称作裱褙胡同。于谦祠在西裱褙胡同23号。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土木之变”后,明正统十四年(1449)任兵部尚书,拥立朱祁钰为帝,击退了瓦刺军,保卫了北京。天顺元年(1457),英宗发动了“夺门之变”,复辟后以“谋逆罪”将于谦杀害。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下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 (1590)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光绪年间重建。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位于东单北极阁三条71号,是文化部所属的文艺演出单位,前身是成立于1941年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东北文艺工作团第二团”。1949年在北京正式建立“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相继上演了《抓壮丁》、《李双双》、《雷锋》等当代题材剧目,以及大量“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优秀作品和不同时期的历史剧,如《家》、《青春之歌》、《上海屋檐下》、《文成公主》、《关汉卿》、《雷雨》等。作为国家剧院,剧院还演出了《保尔.柯察金》、《钦差大臣》、《阴谋与爱情》等十多个国家的二十多出剧目。
总布胡同元代即已形成,明朝因总捕衙署设于此,故称“总捕胡同”或“总铺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南小街为界,分称东、西总布胡同。20世纪40年代将原城隍庙街改称“北总布胡同”,并沿称至今。
1900年,德国公使克林德因蛮横无理被清兵击毙于西总布西口外,成为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主要导火索。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清政府在事件发生地点建造克林德碑牌坊。1918年“一战”结束后改名为“公理战胜”碑,后移至中山公园。解放后又改为“保卫和平”坊。
西总布胡同8号,李宗仁回国后一直在此居住,此前住过李济深。西总布胡同21号,1932年到1936年,著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夫妇在此居住了4年。西总布胡同27号,现尚存李鸿章公祠的一段红墙。李鸿章(1823--1901),曾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为洋务派首领。死后谥“文忠”,并特准在北京建立祠堂,是清代惟一在京师建专祠的汉人官员。西总布胡同74号,新中国第一代杰出油画家董希文当年在这里完成了《开国大典》的创作,此画是新中国美术的里程碑。
东总布胡同32号,北大校长、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当年在此居住。195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论》,因而遭受错误批判。从1957年至1981年去世,马寅初一直住在这里,去世时享年100岁。班禅大师生前住在东总布胡同57号,之前还住过沈钧儒先生。
北总布胡同长394米,闻名中外的“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就发生在这里。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住在前赵家楼胡同1号,此宅的外墙即在北总布胡同,他的宅子有房屋50多间。北京学生为抗议签订卖国的《巴黎和约》,到曹宅示威抗议,烧了11间半,并痛打了来此的章宗祥,由此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北总布胡同24号院,1930—1937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此居住。
外交部街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到东单北大街,南临西总布胡同,北与协和胡同相通,全长721米。这条胡同最早形成于元代,明英宗时,大将石亨曾在此建造府第,因此被称作石大人胡同。1912年底,民国政府外交部迁此办公,1920年改称外交部街。1949年11月8日,新中国在此成立外交部,直到1966年迁出。
位于33号院的西洋建筑,是1908年为迎接德国王储而建的迎宾馆。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在此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