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10:05:01 22:43:1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生物学
用文字和图形记录动植物的名称、类别、形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等的著作,我们现在称作动物志、植物志。它是动植物学的基础,也是开发和利用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文献。
中国医药学、农学、园艺学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农医文献,包括现存和已经散佚的,有八千多种。这些文献是中国古代动植物学知识的宝库。随着农医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动植物的知识逐渐深入系统化。因而出现了各种动植物志。
下面介绍我国现存的、在生物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几部动植物著作或动植物志。
《南方草木状》
《南方草木状》旧题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嵇含著。关于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没有定论①。它的渊源比较古,内容丰富、详实。它主要记载我国广东番禺、南海、合浦、林邑等地的植物。它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南方植物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
这部书共分三卷:卷上叙述草类,有甘蕉、耶悉茗、茉莉花、豆蔻花、鹤草、水莲、菖蒲、留求子等二十九种;卷中叙述木类,有榕、枫香、益智子、桂、桄榔、水松等二十八种;卷下叙述果类和竹类,果类有荔枝、椰、橘、柑等十七种,竹类有云丘竹、石林竹、思摩竹等六种。全书共记述植物八十种。其中大多数是亚热带植物。虽然所记述的植物种类和种类繁多的南方植物相比还差得很远,但所记载的植物如茉莉花、诸蔗、龙眼、椰树等,都反映出了南方植物的特色。所记录的各种植物,除少数名称无法考订外,大多数都和现在所知的植物相符①。这说明当时人们对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
《南方草木状》依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生活环境、用途和产地等,文字相当生动简练。例如书中说:“榕树,南海桂林多植之,叶如木麻,实如冬青。树干拳曲,是不可以为器也。其本棱理而深,是不可以为材也。烧之无焰,是不可以为薪也。……枝条既繁,叶又茂细。软条(指气根——引者)如藤,垂下渐渐及地,藤梢入土,便生根节。或一大株,有根四五处,而横枝及邻树,即连理。”又如:“椰树,叶如栟榈,高六七丈,无枝条。其实大如寒瓜,外有粗皮(指有纤维质的中果皮——引者),次有壳,圆而且坚(指坚硬的内果皮——引者),剖之有白肤(指可食的胚乳——引者),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极肥美。有浆,……”寥寥几句话,把榕树和椰树的形态和果实等描述得相当逼真。对菖蒲的生活环境,书中指出:“菖蒲,番禺东有涧,涧中生菖蒲。”菖蒲属植物有两种,一种名菖蒲,在我国一般多是栽培种。另一种名石菖蒲,一般生长在山涧或潮湿的地方,多见于华南地区。这里所说的菖蒲属后一种,就是我国华南地区常见的石菖蒲。此外还依据柑和橘的滋味香甜和花果颜色描述了它们的共同特性,首次提出了“柑,乃橘之属”,把柑和橘合并作为一种。
《南方草木状》首次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利用益虫防除害虫的生物防除法。书中介绍:当时广东一带栽培的柑橘有很多害虫,种柑橘的人普遍知道用一种蚂蚁(惊蚁)来防除。这种蚂蚁能在树上营巢,专吃柑橘树上的害虫。因此经常有人从野外捉这种蚂蚁来卖给管理果园的人,作为一种职业。利用天敌防除害虫的思想,在西方最早见于1877年在德国哈提的著作,首先应用的是德国博吉陶和1889年美国里莱。而我国早有这种思想,应用也远在哈提和博吉陶之前①。
从《南方草木状》还可以看出,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吴国永安年间(公元258年到264年)已开始出现实物绘图。书中“水蕉”条说:“水蕉如鹿葱,或紫或黄。吴永安中,孙休尝遣使取二花,终不可致,但图画以进。”看来当时的植物图已能真实地反映植物的性状。但后来的各种版本如《百川学海》、《汉魏丛书》、《格致丛书》、《龙威秘书》等都没有附图,当是传抄中已经失落。195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加入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珍藏的图六十幅,为鉴定植物学名提供了依据。
这部书对中国古代植物学的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宋代以后,曾被许多花谱、地志所征引,特别是后世本草学著作引用更多。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名著《本草纲目》一书中描述到南方植物时,有不少是以《南方草木状》的记载作为注释的。这部书还传播到国外,如德国植物学家毕施奈德(1833-1901)在他所著《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①中认为《南方草木状》是中国最早的植物学著作,是解决植物学若干问题的重要文献之一。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是我国明代早期(公元十五世纪初叶)的一部植物图谱,它描述植物形态,展示了我国当时经济植物分类的概况。书中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加工炮制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的总结。对我国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等科学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救荒本草》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刊刻于开封,明代朱■(1360-1425)编写。朱■是明太祖第五子,封周王,死后谥定,所以《明史·艺文志》对这部书题“周定王撰”。《救荒本草》是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植物四百十四种,分为五部:草部二百四十五种,木部八十种,米谷二十种,果部二十三种,菜部四十六种。其中出自旧本草的一百三十八种,并注有“治病”二字,新增加的二百七十六种。
《救荒本草》新增的植物,除开封本地的食用植物外,还有接近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太行山、嵩山的辉县、新郑、中牟、密县等地的植物。在这些植物中,除米谷、豆类、瓜果、蔬菜等供日常食用的以外,还记载了一些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以便荒年时借以充饥。作者对采集的许多植物不但绘了图,而且描述了形态、生长环境,以及加工处理烹调方法等。李濂在《〈救荒本草〉序》中说:“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
朱■撰《救荒本草》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把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里进行种植,仔细观察,取得可靠资料。因此,这部书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这部书有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山西都御史毕昭和按察使蔡天祐刊本,这是《救荒本草》第二次刊印,也是现今所见最早的刻本。稍后有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陆柬刊本。这个刊本的序中误以为书是周宪王编撰,后来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徐光启《农政全书》都沿袭了这个错误。以后还有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胡乘刊本、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刊本、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胡文焕刊本,徐光启《农政全书》把《救荒本草》全部收入。传到日本,有亨保元年(公元1716年)皇都柳枝轩刊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书在“救饥”项下,提出对有毒的白屈菜加入“净土”共煮的方法除去它的毒性。这种解毒过程主要是利用净土的吸附作用,分离出白屈菜中的有毒物质,是植物化学中吸附分离法的应用。这种方法和现代植物化学的分离手段相比显得很简单,但在当时却是难能可贵的。它和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1872-1919)发明的色层吸附分离法在理论上是一致的①。
《救荒本草》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在日本先后刊刻,还有手抄本多种问世①。据日本研究中国本草学的冈西为人说,《救荒本草》在日本德川时代(公元1603年到1867年)曾受到很大重视,当时有关的研究文献达十五种。这部书曾由英国药学家伊博恩译成英文。伊博恩在英译本前言中指出,毕施奈德于1851年就已开始研究这本书,并对其中一百七十六种植物定了学名。而伊博恩本人除对植物定出学名外,还做了成分分析测定。通过比较,指出《救荒本草》的原版木刻图比《本草纲目》的高明②。美国植物学家李德在他著的《植物学小史》中也赞颂《救荒本草》配图的精确,并说它超过了当时的欧洲①。近年国内王作宾等对《农政全书》中转录自《救荒本草》中的四百种植物作了研究定出学名,并作为石声汉校注的新版《农政全书》附录刊行。
《闽中海错疏》
我国海域具有复杂的海洋水文和气象条件,加上长江、黄河等几条江河带来了极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我国沿海海洋动物构成了极其优良的生活条件,繁殖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明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海洋生物资源被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区域性的海洋专著纷纷出现。成书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的由屠本畯撰的《闽中海错疏》就是比较杰出的一种。它主要记载了我国福建一带的水产动物,其中海产动物占全书的四分之三,是本书研究的重点。这部书的编写体例和历代农学、医药学著作不同,主要是根据动物形态、生活环境、经济价值和产地来鉴别各种动物,给予命名。它的编写体例和现在的动物志基本相似。
屠本畯字田叔,浙江鄞县人,曾做过刑部检校、太常寺典簿、盐运司同知等官。他从小就刻苦学习,直到晚年仍然勤学不辍,对动植物都感兴趣。《闽中海错疏》就是根据他在福建观察到的各种水产动物写成的。
《闽中海错疏》全书正文分上、中、下三卷,包括鳞部二卷,介部一卷。此外还有《自序》和《附录》各一篇。书中共记载水产动物二百多种,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不少水产动物具有比较高的经济价值,有著名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四大海产,还有马鲛、鲱鱼、沙丁鱼、鳓鱼、鲳鱼等,以及驰名中外的对虾等。《闽中海错疏》中记载的鱼类计有鲫鱼、真鲷、方头鱼、狭纹虎鲨、刀鲚、鲥等八十多种,分属鲤科、鲷科、方头鱼科、虎鲨科等四十个科,分属鲤形目、鲈形目等二十个目②。所记载的两栖类有蟾蜍、雨蛙、虾蟆、水鸡等十种,分属蟾蜍科、雨蛙科、蛙科三科①。此外还记载有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以及少数哺乳动物。这部著作对研究海产动物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都是重要的文献。《闽中海错疏》在动物学上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闽中海错疏》比较全面地记载了福建的水产动物,包含不少动物形态、生态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在形态方面,例如说:“方头,似棘鬣而头方,味美”,因头方而得名。又如对珠蚶和丝蚶的形态描述很形象、逼真。珠蚶个体小,壳面的放射肋细,前后端圆,“形如莲子而扁”。丝蚶壳皮同心纹很细,书中说它“壳上有纹如丝”,突出了蚶的基本特点。到现在福建地区仍用珠蚶和丝蚶这两个名称。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水产动物生活习性的知识,这里只举几个例子。如“泥螺”条,明确记载了泥螺的形态、产地和生长繁殖的情况。据现代动物学调查证实,泥螺七月到九月产卵,卵生的小螺冬季生长很慢,到第二年五六月长大,开始繁殖。这和书中的记载基本一致,书中还说,秋天采到的个体已排卵,所以“肉硬膏少,味不及春”,对泥螺的观察和认识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这种螺,现在动物学上仍称“泥螺”,在西方是在1848年定名的,晚于《闽中海错疏》的记载近二百五十年。从对真鲷(过腊鱼)的描述,说明当时已经认识真鲷冬季入港、第二年春天出海的洄游规律。这些认识和现在福建观察到真鲷的鱼期是一致的。值得提出的是,《闽中海错疏》中,对一些水产动物的某些内部器官已有一定的认识,如记载章鱼“膜内有黄褐色质,有卵黄,有黑如乌鲗墨,有白粒如大麦,味皆美,……”只是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没有指出肝脏、墨囊、卵巢三种器官的名称罢了。
第二,屠本畯在以动物形态、生活环境、产地等来描写和鉴定种类的基础上,把性状相近的水产动物排列在一起,分成各大类,在大类中再分小类,并且把许多同科属的动物排列在一起。他已经注意到排列次序和分类级(科、属、种)间的亲缘关系,可说已经孕育着现代分类学的萌芽。这是以前诸家本草、农医著作从未做到过的。和同时期西欧的动物学家按字母次序排列或按药用性质、用途等进行分类相比,显然《闽中海错疏》要进步得多②。
第三,在明代,淡水养殖业已经相当繁盛,《闽中海错疏》中记载着丰富的淡水养鱼资料,总结了当时福建地区饲养草鱼、鲢鱼的方法,以及养鱼前进行除野的方法,反映了我国明代淡水养殖业已经取得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直到今天还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书中有些内容是前人没有提到过的,如“海胆”这个名字,有人认为是从日本引进的,实际上是日本从这本书引用过去的①。
《闽中海错疏》既是我国也是世界比较早的一部水产经济动物志,又是动物学从以实用为主向系统动物学方向发展的重要著作之一。
《植物名实图考》
《植物名实图考》是中国古代一部科学价值比较高的植物学专著或药用植物志。它在植物学史上的地位,早已为古今中外学者所公认。
吴其濬写作《植物名实图考》,主要以历代本草书籍作为基础,结合长期调查,大约花了七八年时间才完成。它的编写体例不同于历代的本草著作,实质上已经进入植物学的范畴。这部书是吴其濬死后一年,就是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由山西巡抚陆应谷校刊的。
《植物名实图考》全书七万一千字,三十八卷,记载植物一千七百十四种,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包括苔藓)、水草(包括藻类)、蔓草、芳草、毒草、群芳(包括寄生在一些木类上的担子菌)等十二类。每类列若干种,每种重点叙述名称、形色、味、品种、生活习性和用途等,并附图一千八百多幅。
吴其濬利用巡视各地的机会广泛采集标本,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书中所记载的植物涉及我国十九个省,特别是云南、河南、贵州等省的植物采集的比较多。《植物名实图考》所记载的植物,在种类和地理分布上,都远远超过历代诸家本草,对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近代中药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植物名实图考》的特点之一是图文并茂。作者以野外观察为主,参证文献记述为辅,反对“耳食”,主张“目验”,每到一处,注意“多识下问”,虚心向老农、老圃学习,把采集来的植物标本绘制成图,到现在还可以作为鉴定植物的科、属甚至种的重要依据。
这部书既主要以实物观察作为依据,作为一种植物图谱,在当时是比较精密的,是实物制图上一大进步。由于这部书的图清晰逼真,能反映植物的特点,许多植物或草药在《本草纲目》中查不到,或和实物相差比较大,或是弄错了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或互相对照加以解决。如《植物名实图考》中藿香一图,突出藿香叶对生、叶片卵圆形或三角形、基部圆形、顶端长尖、边具粗锯齿、花序顶生等特征,和现代植物学上的唇形科植物藿香相符,而《本草纲目》上绘的图,差别很大,不能鉴别是哪种植物。书中记载的植物,不仅从药物学的角度说明它们的性味、治疗和用法,还对许多植物种类着重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考订,以及形态、生活习性、用途、产地的记述。读者结合植物和图说,就能掌握药用植物的生物学性状来识别植物种类,可见《植物名实图考》一书对药用植物的记载已经不限于药性、用途等内容,而进入了药用植物志的领域。它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药用植物志。
《植物名实图考》一书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世界植物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870年德国毕施奈德在《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中认为《植物名实图考》是中国植物学著作中比较有价值的书,“刻绘尤极精审”,“其精确程度往往可资以鉴定科和目”,甚至“种”。1884年日本首次重刻这部书,伊藤圭介为这部书写的序中对这部书作了高度评介,认为“辨论精博,综古今众说,析异同,纠纰缪,皆凿凿有据,图写亦甚备,至其疑难辨者,尤极详细精密”。1940年日本牧野富太郎著的《日本植物图鉴》,其中有不少取材于《植物名实图考》。此外美国劳弗·米瑞和沃克等人的著作②对这部书也有所引用和推重。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图书馆都藏有这部书。
《植物名实图考》一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珍贵的植物学知识,而且对医药、农林以及园艺等方面也提供了可贵的史料,值得科学史家用作参考。
我国有关动植物知识的文献,浩如烟海。本文只着重介绍了以上四部动植物志。它既不同于农业、医药著作,也不同于观赏植物的文献,它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建立在对动植物直接观察基础上的,以记载各种动植物的形态、生活环境、用途和产地为主。二是编写体例和现在动植物志相似,可算作区域动物志或植物志,孕育着现代动植物分类学的萌芽。正因为这样,它们为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另一方面,应当指出,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这些著作的作者,不是专门的自然科学家,多数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或大小官僚。在他们的著作中,除了有不够科学的地方之外,还夹杂有一些迷信和唯心主义的说法。我们今天阅读时,当然要注意去其糟粕。
相关知识:
相关文章
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考试内容导游资格考试
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提交材料导游资格考试
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报考程序导游资格考试
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报考条件导游资格考试
2010年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指导:古代科技成就生物学导游资格考试
2010年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指导:古代科技成就地学导游资格考试
2010年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指导:古代科技成就化学和化工导游资格考试
2010年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指导:古代科技成就物理学导游资格考试
2010年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指导:古代科技成就数学导游资格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