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将于18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6:22 21:30:49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几天来,位于二沙岛的广东美术馆显得格外忙碌。从11月初到“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开幕式前,广东美术馆闭馆十几天,布展工作紧张地进行着。在美术馆正门前方,钢柱架起了两三层楼高的空间,这是艺术家徐坦的作品《编织袋》的雏形。届时,走进“编织袋”里,观众可以唱卡拉OK、看录像。在美术馆的左侧楼,一个现在仍然蒙着绿纱的建筑竖立在楼顶上,这是艺术家黄海昌的作品《尖顶》。两者的结合暗示着当代艺术正以一种多元的方式有机地融合着。

  步入美术馆,仿佛走进一个正在建设中的珠三角工地。主办方邀请“地图研究所”——两位法国建筑师古儒郎和林海华共同建立的工作室,将美术馆设计成像珠江三角洲一样富有变化的复合地形。届时,美术馆的全部领域,包括大厅、走廊、楼梯、服务区和展览区,都可以用来作为展览空间。美术馆的地板由数千块回收的木板铺成,参观者可以在上面行走、坐着或者躺下。

  2005年11月18日至2006年1月15日,广东美术馆将举办“第二届广州三年展”,本届广州三年展”分为“三角洲实验室”、“主题展览”、“自我组织”、“特别计划”等部分,共邀请世界各地近百位艺术家参加。与展览开幕同期,将先后在广州、香港举办学术研讨会。

  三年前的“首届广州三年展”,以“重新解读——中国当代艺术十年”为主题,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实验艺术及其发展进行史学回顾和学术阐释,因而在国内外艺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则以“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为主题。“别样”是指在新的社会经济模式条件下发展而成的特定的、蓬勃发展的、富有活力的文化和艺术的特殊现象和方式,这种现象和方式带有全球化深刻影响下激动人心而又复杂的现实印记。“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是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区域的地理位置所代表的发展中地区的特殊样式为研究起点,讨论珠江三角洲代表着新的空间策略、新的经济模式及新生成的生活方式。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致力于对“别样”的现代化发展现象和模式的研究和反思,展示艺术家、建筑家、文化学者等对这种现代化现象的“别样”表达。设立了以跨空间、跨文化、跨学科、跨时间的“三角洲实验室”,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创作和交流的平台。数十名中外艺术家、建筑家、文化学者应邀到“三角洲实验室”研讨交流,有针对性地为三年展创作新作品。
  
  建设者的审视:
为每个人的空间而奋斗

  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的高速现代化过程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从广州经深圳到香港、从珠海到澳门,在密度和广度上的扩张显示了一种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极其独特的城市形态,这对于传统的城市结构和社会组织都是一个崭新和令人兴奋的挑战。来自全球各地的近百名艺术家、建筑师会聚珠三角,创作和当地文化有关的作品,提出城市和文化的发展问题。在珠三角这片土地上,艺术家担当了建设者、观察者、研究者、创新者的角色,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对这里的理解。

  以设计中央电视台新址而闻名中国的建筑家雷姆·库哈斯和助手阿兰·弗罗克斯的《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新馆设计计划》正在广州时代玫瑰园实施。整个美术馆是一个经验艺术的制作过程,同时也是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它提供了广泛的艺术制作条件,例如:木料、金属加工间、影像编辑设备、图像站、画室、喷漆间、铸造间等。除此之外,整个建筑为公众提供了体验艺术作品各个制作阶段的可能。通过促成大众与艺术家之间的对话,一方面增进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一方面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潜在的契机和灵感。库哈斯介绍:“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中国的许多大都市正集体大范围地建造着这样一种类型,城市以一种单一类型即居住建筑向外围扩张,却很少配备基本的设施,例如超级市场、便利店、饭店等等。这些单一的居住项目增加了城市的交通负担,促使交通干道持续拥塞,这种现象在中国的每一个都市中普遍存在。通过把美术馆与一个原本完全作为居住的建筑进行整合,我们想建造这样一个例证:没有理由在中国的城市外围仅存在单一的居住项目;居住区能够吸收商业、文化以及社会性的都市生活的相关内容。”

  与库哈斯的外国建设者身份不同,刘珩以10年南沙开发区总设计师的身份,建筑设计着《南沙:看不见的城市》。在展览中,不仅展示了南沙的现在、未来,更道出了作为一个规划者、建设者的痛苦与希望。她很认真地说,自己是95%的痛苦和5%的希望,因为她要为每个人的基本空间而奋斗,而这些与房地产发展商等经济利益方相违背。而为每个人理想的空间奋斗,关心未来的人居密度,兼顾开发商需求因素,成为一个建设者内心反复体味的纠葛。

  观察者的考察:
互为镜子的历史和现实

  此次参展年龄最大的德国艺术家托马斯·拜勒的展览作品是装置《在中国制作》,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北京制作作品,用一幅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杂志里面的工人在修公路的照片,把这张照片用丝网印刷在纸板上。托马斯从1964年就开始收集中国的杂志,他的作品中经常结合中国三种不同时期的文字形状来表达公路的造型,他说:“一层层的公路代表着历史一层层地积淀,公路代表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样的形式和处理方式源自于东方‘中国人的知识和哲学’,它们是通过西方的镜子来看自己的。”

  住在巴黎的艺术家沈远的装置《南国长城》是用十个大小不同的木架,形似屋顶,木上铺灰瓦,灰瓦上放着小模型“骑楼”,“骑楼”顺屋脊攀爬,而屋脊似如山脉。沈远说:“广州之行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被保留下来的老街。这让我看到的不仅是它扩大的平面,而且是它的纵深。‘陈氏书院’屋脊上的小‘骑楼’,北京路、上下九让人们晴天、雨天都可购物溜达的大‘骑楼’,它的绵长不断,让我联想到中国北部的‘长城’,长城是往日政治和军事的象征,南国的绵长的‘骑楼’则是今日商场的战地。”

  杨诘苍的多媒体装置《珠江》中,蓝色的横幅、黄色或金黄色的霓虹灯制造了一种喜庆的气氛。作品着重强调和揭示珠三角地区奇特和真实的地方特色、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流行于珠三角地区的习俗不但奇特,而且富有艺术性和时代特色。这种真实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对于地方文化的单一性和平面化的共有警醒。

  曹斐的实验戏剧《珠三角枭雄传》把当下人们所关注到的和关切的事实用戏剧的方式呈现出来,试图引用昔日珠三角的典故、人物、生活形态对应今天珠三角那些难以辨识的错综复杂的迷离现实,以现实生活与历史时空的错位、旧世界与新世界的秩序、不同时代之间事物的异同所衍生的社会话题来进行处理和研究,力图呈现一个全球化下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转型的缩影。作品的“黑面祺外传”、“天河北群英会”、“神丐‘苏乞儿’”、“金花娘娘灵签”分别引发思考今天的乡镇领导、打工子女、乞丐群体、游戏式性活动等话题。

  研究者的方案:
“城中村”向何处去?

  上原雄史是鹿特丹贝拉格学院研究当今中国城市都市化的项目的负责人。这个项目小组由来自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的学者组成。他们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3个月的研究,研究题目是广州和深圳的“城中村”问题。这个研究项目分为2个部分:叙述部分是解释分析“城中村”现象,计划部分是通过解决“城中村”人口、建筑和场地问题来改变城中村的发展进程。这项研究中的各个部分都使用了大量图表来分析复杂的现实情况。上原雄史等人的研究结果认为:“城中村”现象在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城中村”的改造一直是孟岩、刘晓都、王辉组成的都市实践小组关注的课题。深圳刚刚通过的城市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所有城中村的改造,然而在如何改造以及相关的理论、政策和方法等方面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都市实践小组提出了几个提案,一是对位于深圳中心区目前面临改造压力的岗厦村以局部调整、局部拆除、加建、添建为主的改造策略;二是选取了现位于深圳中心公园绿地范围内的福新村,提案涉及人员迁出、功能置换,建筑改造,形成一个独特的高密度、高混合的多功能商业与文化聚落。其它两个则是深圳新洲“村中城”和大芬美术馆。提案为深圳的“城中村”的改造增添新思考。

  而与“城中村”相联系的是民工问题。周浩和吉江红的摄影《民工自拍像》形式独特,摄影师把一台相机交给身边的民工,在前后一年的时间里,摄影师完成了一部纪录片的拍摄,民工也拍摄了近40个胶卷。其间,摄影师只会教使用者相机的简单操作,从不干涉他们拍摄什么,怎么拍摄。摄影师周浩说:“特别想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结果照片的质量大大出乎我的想像。照片真实、朴实,没有我们的那种造作。让我看到他们眼中的另一个世界。”为了合法使用这些照片,摄影师和民工每人签了一份协议,摄影师有使用这些照片的权利,民工有署名权及获得稿费的权利。目前,国内已经有好几家媒体使用了部分照片,民工同时也得到了稿费。1

相关文章


“海口市新埠岛概念性详细规划设计”国际竞赛公告
北大讲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国际方案介绍
韩国行政首都国际竞赛结果揭晓
营口滨海经济区发展战略规划国际竞赛征询公告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将于18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贝聿铭又出马——获邀设计新加坡赌场
刘先觉:城市建筑一味求洋不可取
同济举办“大型公共设施与现代城市景观”国际论坛
破土八年 今天“世界第一高楼”在上海全面开工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