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育硕士心理学第四节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教育硕士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5:13 19:06:4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四节 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
  华生:
  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行为的产生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来源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
  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
  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第二,反对体罚儿童。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第四,对幼儿养护的要求。
  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弗洛伊德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的标准,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是由其"性"的发展所造成的。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不仅包括性爱的本能活动,
  而且包括各种各样的情感,如对自我的爱、对双亲的爱、对子女的爱、对朋友的爱和普遍的人道的爱、对艺术品的爱、个人对国家的爱以及抽象的爱等等。
  心理发展的具体年龄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口唇初期(O-8个月)的性感区是嘴唇。儿童的快感主要来自于嘴唇与舌头的吸吮和吞咽活动。口唇晚期(8个月.1岁)的性感区是牙齿、牙床和腭部。快感主要来自那些如咬和吞嚼等活动。
  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的性感区集中在肛门周围。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过程,使其符合社会要求。肛门初期的快感主要来自粪便的排出。肛门晚期的快感 主要来自对粪便的克制。
  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这个时期的性感区集中到生殖器区。这个阶段决定 一个人未来对异性的顺应情况。此阶段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
  第四阶段:潜伏期(6~1l、12岁)。弗洛伊德认为,进入潜伏期,儿童的性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也可以说是出现了倒退。在这个时期,儿童前几个阶段出现的矛盾冲突完全消失。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平静的阶段。于是儿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五阶段: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这是发展的最后阶段,女孩在1l岁左右进人青春期,男孩在13岁左右进入青春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在上一个阶段沉寂了的性冲动又重新活跃起来。防御性冲动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采取禁欲的办法;二是采取理智化的解决办法。
  在此阶段,青少年开始脱离父母,去寻找他(她)们各自的朋友或配偶。这种脱离父母的独立生活,一方面是他们成熟的标志,另一方面又会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痛苦,百考试题。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埃里克森把人的一 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
  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第二阶段:成为自主者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
  第三阶段:发展主动性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
  第四阶段:变得勤奋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第五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承担社会义务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第七阶段:显示创造力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感。
  第八阶段:达到完善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
  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第一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皮亚杰认为,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揭示新的可能性,但成熟本身不是心理发展的充分条件。
  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经验。它同样是心理发展中的一个主要而必需的因素。该经验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物理经验,第二类是逻辑一数理的经验。
  第三是社会经验。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
  第四是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决定因素。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有三种方式:
  同化。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人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顺应。顺应是指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环境现实。
  平衡。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三)心理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关系。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直观形象
  性、不可逆性、知觉的集中性等特点。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该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等特点。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岁122后)。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就表明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水平。该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等特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心理结构由量的积累(同化)而发生质的变化(顺应)。新的心理结构是在旧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
  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五点:
  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心理活动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心理活动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功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儿童的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简缩,其水平越高。
  第四,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即指心理活动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第五,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个体机能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心理发展的原因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第三,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斯基将"教学"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的发展。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维果斯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
  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四)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内化最初的含义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维果斯基给内化概念赋予新的含义,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维果斯基提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的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
  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朱智贤从唯物辩证法出发,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
  (一)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二)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三)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四)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______________。
  信号性反应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没有这个前提,相应的心理就不能发展。
  2.简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 。
  3.结合实际,阐述心理发展的条件。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编辑特别推荐
  2009年教育硕士考试教育学3月每日一练汇总
  2009年教育硕士考试教育学4月每日一练汇总
  轻轻一点,好资料即刻拥有! 



相关文章


2009年教育硕士考试:教育学每日一练(5.12)教育硕士考试
2009年教育硕士考试:教育学每日一练(5.13)教育硕士考试
2009年教育硕士心理学第三节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教育硕士考试
2009年教育硕士心理学第四节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教育硕士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