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教学的社会过程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1:45:2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过程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社会活动,是师生共同开展的主导性社会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不仅有社会的人,还有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工具、机器、科学知识),还有通过教学传授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模式、图式等。

教学活动是在班级这一社会体系中进行的。所谓社会体系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观点是指:2人或2人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各行动者彼此处于社会情境之中;行动者在规范、认识、期望上的协调以及相互依存的一致行动。在教学过程中,“人──人”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他们彼此交互作用,处于同一教学“社会情境”之中;他们有着目标一致的行动导向。

国内外已有不少人把教学过程作为社会过程研究,如苏联学者诺维科娃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班级教学模式。这个开放性班级教学模式以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为背景,突破了课堂的时空局限,由三个系列构成。一是集体性课堂教学活动系列。其特点是充分发掘和调控课堂社会情境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功能;其组织集体性教学活动方式有:师生启发答疑、集体讨论、小组学习、伙伴共学、作业评价、讲演讨论、争论答辩等,充分发挥班级教学中人际交流、人际协作等社会因素的教育潜能,形成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气氛。二是课外活动系列。通过各综合性教育活动把知识、伦理、政治、审美、创造力教育溶为一体,旨在以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经验充实儿童,促进学生个性的社会化。三是集体劳动系列。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班级教学的生产性、经济性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展智力、能力及从职业定向的角度实行个性自决。南京师大教育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在我国中学率先建立了班集体教学模式,其操作程序有四:①通过独立思考使学生产生对集体性教学的内心需要,构建对学习主题的必要认知基础及对学习内容的个人见解;②小组讨论;③组际交流;④集体性评价。

(二)影响教学质量的社会因素

把教学过程作为社会过程研究,突破了传统教学论只重视分析和研究教师、学生、教材与教法三要素的局限。认识到影响教学质量的社会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有师生关系、学生间相互作用、课堂气氛等。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勒温等人研究过教师的三种领导方式,即专制的、放任的、民主的三种方式,反映了三种类型的师生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发展有不同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艾习黎等人概括了三种班级教学理论模式:一种是强调经过社会化过程,将社会系统的价值观灌输给社会成员,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安分守己且有健全人格的人。这一模式的教学方式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第二种强调系统知识的重要,学生求学目的在于获得更高学历,以便从事理想的工作,教师依据实利观点控制学生。第三种是强调学习过程重要,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学生身心,以适应未来的生活。这一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完全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控制学生的方式以激发学生动机为主。

在我国学者中,有人总结教改实践经验,把各类师生关系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紧张型、冷漠型、亲密型。研究表明不同的师生关系给教学和学生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获得基本正确的规范和知识。师生之间感情在交往中产生,师生感情的状况制约着教学情境中的师生行为,同时有意无意地形成学生一定的行为模式。南京师大的研究人员关于“教师关注效应”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关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人格形成均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间相互作用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的社会因素。这种影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激励,在解决复杂问题的作业中,集体的努力要胜过个人的努力,能力差的学生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的思想和方法,通过讨论,能开阔眼界,激发思考,发展智力。但相互作用也可能对学习带来不利,如有的学生可能不会自然地进入相互作用之中,只是感到焦虑;有的如独立工作,成绩反倒较好;此外有一些智慧问题独自解决更好。相互作用方式对教学过程影响的性质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学习任务的性质、集体的规模、集体的凝聚力等。

课堂气氛是集体成员在课堂中感受到的相互作用的心理环境的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每个人受到激励并努力去学习便带来成功。课堂气氛作为教学的小型心理环境,对学生形成一种压力,制约其行为模式。课堂气氛也作用于情绪,影响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机会。影响课堂气氛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领导方式,即教育者处理信息和使用法规的方式。

对教学过程的社会分析,使我们明确了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应重视以下几点。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对学生抱以良好期望,怀有真诚爱心,注意掌握教学艺术。

2.注意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把全班教学活动和小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空间,适应人际交往的需要,运用竞赛、奖励等方法,引导、控制、指导同辈团体交往。

3.创造既生动活泼,又严肃认真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注意自己的领导方式、情感态度,把握学生的兴趣、知识的难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每节课安排一定时间的集体学习。

除上述影响教学效果的社会因素外,学生的社会背景、男女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威信、教师群体、学校组织、学校文化、社区环境等,都是制约教学质量的社会因素。这里不一一叙述了。



相关文章


《中学教育学》指导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
《中学教育学》掌握知识的过程及指导
福建厦门市2006年1月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开始领取
福州市2006年下半年“教育学、心理学”考试27日报名
《中学教育学》教学的社会过程
《中学教育学》关于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论述
贵阳:2006年教师资格认定启动3月13日至24日开始报名
福建:2006年下半年社会认定教师资格“两学”报考通知
《中学教育学》教学的认识过程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