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该不该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教师资格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2:07 22:22:2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已有幼儿同伴冲突的研究都承认冲突的合理性,冲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在交往中不可避免发生的,是幼儿原有认知水平走向新的发展水平的过程。同时,冲突也是幼儿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造就了幼儿发展的机会。尽管冲突有这样的合理性、必要性,多数研究仍然把注意力放在冲突产生的主题、成人对冲突的应对策略以及如何创设客观环境尽可能地避免冲突的发生等方面。
  但笔者认为,从成人角度处理冲突问题,显然不利于儿童解决冲突能力的形成。从给予幼儿机会的角度,似乎教师不该直接介入。但现实中,我们观察到的却并非如此。
  案例一:教师直接介入
  中班,自选游戏时间。女孩佳佳和两个男孩子各自坐上玩具汽车玩起来。苗苗和乐乐也想去玩汽车,可是她们跑得太慢,三辆汽车上都坐了小朋友。苗苗和乐乐看到眼前车开得很慢的佳佳,就去拉佳佳的衣服。佳佳哭喊着:“是我先来的,是我的。”但佳佳最终还是被两个小朋友从玩具汽车上拉了下来。她哭着跑到不远处的老师身边说:“她们不让我坐。”这时,苗苗已经坐进车里,乐乐在后面推。老师走过去问:“你们为什么不让佳佳坐车?”乐乐怯生生地说:“不是我不让,是苗苗不让。”说罢,她指着苗苗。苗苗低着头,两只小手紧紧地握住方向盘。老师说:“你们两个不能去抢别人的玩具,更不能去拉她、推她,应该互相爱护。好了,是佳佳先来的,应该让她玩。”苗苗极不情愿地从车上下来,佳佳一步跨上去,破涕为笑,指着自己的衣服说:“妈妈给我买了新衣服,扯坏了还有一身。”老师笑了笑:“苗苗和乐乐也很想玩,你玩一圈就换她们好吗?”佳佳爽快地点头同意。苗苗和乐乐马上让开地方,佳佳快速在操场上转了小半圈,主动下来把车给苗苗和乐乐,自己去荡秋千。
  分析:幼儿园的玩具谁先拿到就归谁,这是师生默认的规则。案例中的苗苗和乐乐明知道那辆汽车是“属于”佳佳的,她们不该去抢,但是拥有汽车的乐趣远大于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四五岁的幼儿正处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存在脱节的时期,是“快乐地损人”时期。所以,苗苗和乐乐明白自己抢车(损人)是不对的,在教师介入时表现出胆怯。
  但是.教师介入幼儿提醒服从规则时,用来说服幼儿的还是教师的权威。因为假如教师的介入单单只是提醒规则,为何幼儿自己的提醒不能唤起同伴对规则的遵守?教师类似于这样的介入方式是否真有助于冲突的解决?下一次佳佳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会怎么样?苗苗和乐乐是不是就不会再“抢”同伴的玩具?这些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案例二:教师间接介入
  小班,过渡活动时间,小朋友开火车去解小便。成成排在婷婷后面,“火车”刚开动,成成就去扯她罩衣背后的带子。婷婷回头小声说:“不要拉我的带子。”成成咧开的嘴马上合拢,继续往前走。婷婷刚转过头,成成又去拉。婷婷嘟起嘴生气地说:“不要拉我的带子。”成成不看她,低头往前走。婷婷一转身,他又去拉,婷婷大喊:“不要拉我带子了!再拉我去告老师。”成成赶快跑进厕所,婷婷走到张老师身边:“张老师,成成拉我带子。”张老师正要去活动室放幼儿的衣服,于是对婷婷说“你快去解便”。婷婷转头告诉李老师:“李老师,成成拉我带子。”李老师一边帮别的幼儿挽袖子,一边说:“你自己跟他说。”婷婷走到男卫生间门口(男女幼儿的卫生间之间用一块一米高的木板隔开),成成站在男厕所最里面,婷婷双手叉腰,气呼呼地看着成成,成成吓得直往里面缩。婷婷看了一会儿也去解便,成成赶快从墙角走到马桶边解便。
  分析:这个案例中婷婷先是试图自己面对与处理问题,当自己不能解决时去找老师,当老师采取忽视的态度,又去找另一位老师。而成成看到婷婷气势汹汹看他时,似乎非常害怕。原因很明显,因为他知道婷婷去告老师了,而老师怎么裁决他并不清楚,但是老师的权威还是让他害怕。
  案例三:教师未介入
  小班,自由活动时间,冬冬开着玩具汽车,车上有四个保龄球,月月顺手从他车上拿了一个保龄球(她手上没有玩具),刚好被张老师看到:“月月,那个保龄球是冬冬的,拿别人的东西要经人允许。”一边说一边从远处走过来,月月把保龄球塞回车上,转身趴在羊角球上,一脸的不高兴。冬冬看看张老师,看看月月,再看看保龄球,一脸茫然。过了几分钟,冬冬下车去玩一个小桶,一直趴在羊角球上的月月飞快地坐上冬冬的汽车,冬冬看到,马上放下手中的玩具,跑过来拉月月下车。他们两个好像突然发现我在看,月月一脸委屈地看我,冬冬望着我并指着月月,我有意转过身不去看他们。冬冬就去玩小桶,月月坐在车上,双手紧握方向盘,呆呆看着前方。这时,张老师走过来,冬冬指着月月说:“她抢我的车!”张老师没说什么就走开了。冬冬又继续玩小桶,月月则一动不动地在车上坐了十几秒钟,然后下来玩羊角球。
  分析:月月试图拿保龄球的时候,教师提醒她一般的道德规则“拿别人东西要先经过别人允许”。教师提醒的本意是让她问冬冬能不能拿保龄球,而月月接受的讯息似乎和教师的本意不同。冬冬本来是无所谓少一个保龄球的(从月月放下保龄球时冬冬的表情可以看出来),教师的介入似乎提醒了他汽车以及汽车上的保龄球是属于他的,别人想玩要先经过他的允许,因此才有了后面那一幕。可能是因为这个规则是教师提醒而不是自己一贯坚持的,而且他也不想玩汽车了,所以在自己努力想“抢”回汽车没有成功,两次告状又没有得到支持的情况下,他也就放弃了。而月月开始是想玩保龄球,到后来去坐上汽车的时候她已经不再是为了获得汽车以及车上的保龄球,而是为了满足自尊心,使自己感到独立自主。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她会占有丝毫不能使她获得快乐的汽车。这一点,从她得到汽车后只是呆坐,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具有自己面对与处理同伴冲突的能力,不同的幼儿处理的方式不同,而教师的权威常常在解决同伴冲突中起着关键作用。即便是小班的幼儿也能意识到教师的权威是强有力的,因而在教师未介入的时候,会用教师的名义威胁对方。
  但教师的个人权威并不是真正解决同伴冲突的办法。我们最终要让幼儿学会理解规则、遵守规则,而不是服从个人权威。这也是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出发。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不该无所作为,当幼儿不具备服从规则、运用规则来解决冲突的相关经验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提供引导和支持。
  幼儿面对冲突时可能需要的经验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满足幼儿解决冲突的需求,这些应该是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自己的。 F8F8"

相关文章


幼儿教育:该不该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说课指导:《海思》说课稿教师资格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