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教育学综合考试主观题答案及分析考研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1:16 21:53:4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非评分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一、辨析题。
  题干:1、人是教育的产物。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该观点是教育万能论的变种。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学生)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但是人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环境(政治、经济、文化)、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就制约着人的发展。人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教育只是人发展的外因。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人的社会属性层面及广义教育的角度看,人确实是教育的产物。但是脱离了人的自然属性来谈人,是片面的。 所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不能因此作出“人是教育的产物”这个论断,否则就会陷入以偏盖全的错误逻辑中
  【评分说明】:只进行辨析,没有给出理由的不给分。辨析错误,但论述有理,可酌情给分。
  【真题简要分析】:该题选自康德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这句名言。然而却断章取义地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缺少条件限定,因而成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忽视了遗传、成熟、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对人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及起何种作用。该题较为基础,难度一般。
  题干:2、教学要抓的重点是思维和问题解决方法的训练,而不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认识和形成能力。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不仅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思维、问题解决方法的训练。二者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评分说明】:只进行辨析,没有给出理由的不给分。
  【真题简要分析】:该题考的是教学的问题。实则其中透露的是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论争。形式教育论强调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实质教育论强调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二者都各有其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不足之处。该题只用论述清楚上述观点是片面的,即可。较为简单。
  题干:3、教育研究方法中,样本容量越大越好。
  【参考答案要点】:
  错误。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样本容量是指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
  在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降低到最低限度。样本大小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研究的类型、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允许误差的大小、总体的同质性、取样的方法、研究条件等,因而不能一概而论。
  【评分说明】:只进行辨析,没有给出理由的不给分。
  【真题简要分析】:与07、08相比,该题判断较为简单。一目了然,但是要论述“为什么”则不容易。该题考查的是抽样的基本要求之一,考生大多只掌握住基本要求而不去深究为什么。因而,此题考得比较细。稍难。
  二、简答题:
  1、教育在培养个体个性化中的功能。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个性化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过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它包括:主动性、独特性、创造性。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评分说明】:“教育”、“个性化”核心概念答出得5分。要点及相应解释每点3分,3点都给出并酌情加以解释的可给满分。
  【真题简要分析】:该题考查教育的功能。主要是考查个体个性化的特点及包括的内容,属于较为基础和容易忽视的部分,但是较为重要,属于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一章节,是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一般考生不能准确把握以上要点,却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做出一些回答。本题不仅要知道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也要掌握如何促进个体个性化。由此可看出题目越来越重视“为什么”这个问题。该题知识点较细,难度一般。
  2、简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参考答案要点】:
  (1)知识是主观的,是建构产生的。
  (2)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
  (3)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4)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
  (5)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
  (6)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
  (7)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
  【评分说明】:选5个要点回答,每个点3分。
  【真题简要分析】: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建构主义的思想都是每个学习教育理论的人应该掌握的,也应该是较为基础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属识记性知识。该题难度一般。
  3、简述墨家的教育特色。
  【参考答案要点】:
  (1)墨家在阐述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上,主张“素丝说”。 即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中就会成为什么样,强调了教育对人的作用。
  (2)墨家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兼士”。
  (3)在教育内容上,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论辩能力等的训练。
  (4)奉行最高的道德标准——“义”。
  (5)教育方法强调“主动”、“创造”、“实践”等方法。
  【评分说明】:要点及相应解释每点3分,3点都给出并酌情加以解释的可给满分。
  【真题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较为丰富。在中国教育史上,儒(孔孟旬)、墨、道等流派的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07年考了孔子的教学方法,08年大题没考这块知识点,09年出现了。该题的关键是答出墨家教育观点的特殊性(与儒家、道家等相比)。该题较为基础,难度为容易。
  4、关于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要点】:
  (1)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
  (2)科学的教育化趋势,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3)教育的科学化趋势,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评分说明】:开头介绍中国科学教育运动的背景,5分。后面的要点及其解释各5分。
  【真题简要分析】:该题考查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教育史事,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潮或运动。核心在于答出主要表现,但是背景知识的了解是回答该题的基础,同时适当论述科学教育运动对后世的影响。该题容易被忽视,稍难。
  5、在教育研究方法中,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中的三个量数并解释其含义。
  【参考答案要点】:
  (1)集中量数: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等。
  (2)差异量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情况的统计量数,它反应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
  (3)地位量数:是用于描述单个数据在样本或总体中所处位置的统计量数,也称相对位置量数。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5分。
  【真题简要分析】:本题重点考查教育研究资料整理与分析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核心是掌握描述数据特征的概括性量数: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相关系数。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属于识记性知识。但是,假若理解了定量分析方法,并适当思考数据描述的一些术语及其解释,回答好该题并不难。该题难度一般。
  三、分析论述题:
  1、14到15世纪,比较意大利和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主张的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差异:(1)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科学,强调是世俗性,北欧人文主义则具有强烈的宗教性。
  (2)意大利崇尚共和政体,因而要求培养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北欧则崇尚君主制,因而更为关注将来有希望成为君主和官吏等这些人物的教育。
  共同点:
  (1)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重视治人治世之学,力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至于自然的改造、自然科学的研究尚未收到重视。
  (2)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族语言教学,本族语在教育中地位甚低。
  (3)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后来走向了形式主义,意大利表现十分明显。北欧人文主义虽然反对西塞罗主义,但由于宗教改革的冲击,很快为新教教育的形式主义所取代。
  (4)人本主义 :在培养目标上重视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充分肯定人大力量,人的价值
  (5)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课程设置,都洋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6)古典主义 :吸收许多古人的见解,古典科目构成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主体。
  (7)宗教性:几乎所有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上帝,而且他们都不反对宗教。只是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于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
  (8)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是上层人物,教育形式是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上层人物。
  【评分说明】:差异和共同点的回答各15分。
  【真题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两个比较重要的地区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教育主张,即意大利和北欧。该题答题的核心是抓住每个地区的代表人物,展开阐述其基本主张。难点在于差异性不好答,二者差异性很小,教材在这的处理也较为模糊,考生在这失分较为普遍。该题稍难。
  2、试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分析以下材料:
  小学生张亮,幼儿时期得了小儿麻痹,并留下了后遗症。 上学之后同学老是因此笑话他。班主任黄老师利用一次张亮没来上学的机会,对其他学生进行了一场道德讨论教育。之后大家对他的态度就改变了,还主动帮助他。
  【参考答案要点】:
  (1)教育内容。上述材料的教育内容是产生于实际教育情境中的真实事例,属于道德教育范畴。该教师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道德“说教”,续而让学生懂得了嘲笑他人、欺负同学是错误的,学生在道德行为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2)教育方法。该教师主要采用了以下教育方法:一是说服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教师采用讨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且注意了掌握时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情感陶冶,通过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该教师利用环境,与说服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感化。三是自我教育,该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采用讨论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具有工作关系、心理关系、个人关系、道德关系等。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要做到如下几点:①充分了解信任学生。②主动接近学生。③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④尊重和理解学生。⑤以自身的形象来影响学生。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有意回避了张亮同学,避免在对其他同学进行教育时再次伤害到张亮同学的自尊心、自信心,因而教师这样做是恰当且得体的。
  【评分说明】:该题每个部分为10分,共3个部分。
  【真题简要分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且明确要求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的理论来分析材料,用理论问题解释现实问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用较为朴实的材料和较为基本的理论让考生分析,关键是要将理论中的相关信息提取出来,对照事例展开论述,说明问题。例如,先将教育内容的定义说出,在分析材料中的教育内容是什么,接着论述这样的教育内容有何特点等。本题材料通俗,原理简单,难度一般。
  四、必选题:
  第一道:试用三个学习动机理论来分析以下材料。
  小明初中考高中,因为5分之差,没有达到分数线。他的父母于是花高价让小明上了高中。 为了不辜负父母期望,小明上高中后学习非常用功,经常加班加点,但是考试成绩一直不理想,特别是数学成绩,后来竟然连他本来擅长的语文也考不好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并开始厌学,不想去学校了。父母对他进行批评责骂,但是他还是不想去学校。小明开始逃学。试用三个学习动机理论分析小明弃学和厌学的原因。
  【参考答案要点】:
  ①强化理论
  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强化了厌学的动机进而促使了学习成绩的全面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弃学!
  ②归因理论
  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归因于努力时,小明的学习动机强烈,遭到失败后,归因为能力,学习动机减弱,开始厌学,进而丧失学习动机,于是出现弃学的情况。
  ③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指一种努力克服阻碍、施展才能,力图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趋势。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
  ④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定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期待是先行因素,强化是结果因素。小明开始期待能提高学习成绩,但成绩的不理想结果强化了自己能力不足的期待,不再确信自己能做学习上成功,产生厌学情绪,进一步发展为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开始逃学。
  【评分说明】:三个动机理论各10分,上述四种理论任选三种作答。
  【真题简要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学习动机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本题关键是在论述的过程中,既要展示理论,又要将理论用于合理解释材料中的现象,分析小明弃学、怨学的原因。该题侧重于理论的运用,稍难。
  第二道:
  为了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选择了某高中高一三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控制班。这两个班都使用相同的教材和老师。 对于实验班,老师每节课只简单辅导10分钟,其余时间基本是让学生自学;控制班采用传统的练习方法。一学年以后,对两个班进行一个测试,来比较分数的差异。
  (1)该实验的名称和格式。
  (2)控制无关变量采取的措施。
  (3)这种实验的优缺点。
  【参考答案要点】:
  (1)实验名称: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
  格式: RG1: X O1
  RG2: C O2
  (2)措施:消除,不让无关变量介入到研究情景中。
  恒定,对所有的被试都接受相同的无关变量,把变量变成常量。
  均衡,让无关变量产生的作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一致,保持平衡。
  盲法,采用隐蔽手段,控制实验参与者的偏差或期待。
  (3)实验的优点:
  ①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自变量的交互影响,内在效度高。
  ②可以控制历史、成熟、练习与统计回归的影响。
  实验的缺点: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
  【评分说明】: 答出名称和格式得8分,控制无关变量的措施得14分,优缺点得8分。
  【真题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教育实验研究,侧重于运用。只要理解了实验研究则较为简单,本题关键是写出实验名称和格式,核心是阐述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根据前面两问则可答出第三问。该题较为容易。 百考试题编辑祝各位好运!

相关文章


2009年第一时间解析农学植物生理学试题考研
09年考研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研
考研才刚刚开始 09考研心理学复试指导考研
意料之中蕴意深远09考研心理学真题评析考研
2009年考研教育学综合考试主观题答案及分析考研
考研前应理性思考考生临场弃考不可取考研
考研学子刚下考场又奔职场建议先调整好心态考研
2009年心理学专业考研试题知识点分析考研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