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政治精选题:第7题:辩证法唯物论考研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1:02 18:33:1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7题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同时,在历史转折时期出现多种可能性时,主体对具体道路具有选择性,这体现了人的自觉选择作用。试结合规律的客观性和意识能动性,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历史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提示】
  跨章节考查是近年来哲学部分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如2008年第34题就涉及了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三个部分的内容。本题的相关知识点涉及哲学中辩证法、唯物论两个部分,同时还涉及了毛泽东思想概论的相关内容,是典型的综合题。
  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可以能动地认识、掌握客观规律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决定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而人的选择性则体现了人类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则表明:当我们能科学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时,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重大胜利,反之则必然遭遇挫折。
  2009年考生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角度:
  (1)分析规律的客观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说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是统一的”。
  (3)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认识论意义。
  相关知识点1 规律与联系和发展
  1.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否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是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
  2.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思维、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相关知识点2 规律的客观性和意识的能动性
  1.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是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之所以具有客观性是因为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性。
  2.意识的能动性。(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对于客观世界具有反作用。(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的过程。意识的能动性更突出地表现在它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3)人可以能动的认识、掌握客观规律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相关知识点3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指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它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2)社会发展过程决定性的原因:一是社会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人口,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二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决定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三是社会发展是由许多个人意志和活动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3)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使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态。
  2.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1)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是指在历史转折时期出现多种可能性时主体对具体道路的确定作用。(2)主体选择性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一是这种主体选择取决于内在矛盾与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取决于不同阶级、集团实际力量的对比.二是这种选择取决于人民大众的愿望与要求,取决于领导集团对历史必然性和本民族特点的认知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民族的根本利益。(3)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具有多样性。
  3.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1)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的活动前提,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决定的。(2)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总体进程。
  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充分说明了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一致性。(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历史决定论的作用。(2)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行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则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相关知识点4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难探索
  1.科学认识国情,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是一个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内掀起了一股调查研究、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的热潮,并在中共八大前后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取得一系列初步的但却是重要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规律有一个曲折的过程,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实践中一贯坚持下去,有时还出现了严重的背离,使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1)“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国情。“大跃进”运动是党试图通过群众的建设热情和行政命令的方式迅速积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财富,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超越了现实阶段,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口号。“人民公社化”运动则反映了毛泽东试图通过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的途径,建立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以便实现“直接过渡”到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这也脱离了当时生产关系的现实而完全依靠主观意志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结果事与愿违,造成严重的后果。(2)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背离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正确认识。1962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阶级斗争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在此背景下,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百考试题。   
  3.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及其意义。邓小平在科学认识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
  4.江泽民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及其意义。江泽民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
  5.胡锦涛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及其意义。胡锦涛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创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百考试题编辑祝各位好运!

相关文章


考研冲刺必看:2009年考研政治重点预测(7)考研
考研冲刺必看:2009年考研政治重点预测(6)考研
2009年考研政治精选题:第7题:辩证法唯物论考研
2009年考研政治精选题:第6题:收入分配制度考研
2009年考研政治精选题:第5题:民族资产阶级考研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