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版《导游基础知识》新内容导游资格考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1:02 08:54:0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二章 中国的年节民俗
  第二节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中秋节
  中秋节,即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因节日恰逢一年秋季的中期,故称中秋。因这晚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记载。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此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是夜,人们仰望朗朗明月,如玉如盘,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在这一天,人们要赏月、拜月、吃月饼、合家团圆,许多地方还衍生出其他民俗活动。
  我国民间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清袁枚《隋园食单》中详细记载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出现专门的月饼作坊,制作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饼面还印有各种精美图案。月饼成为中秋节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
  广东潮汕各地中秋拜月的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妇女不祭灶”的俗谚。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多用碎瓦片或砖块砌成,顶端留塔口供投放燃料用。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始于元朝末年,汉人反抗异族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
  江南一带的中秋节民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就是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无锡人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美景。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吉安在中秋节傍晚,各村以稻草烧一瓦罐的醋,香味飘满全村。安徽绩溪中秋有儿童打中秋炮(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向石上打击发出巨响)、游火龙(插有香柱,以草扎成的龙,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的风俗。除此以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等等。中秋节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也流传甚广。百考试题收集整理
  重阳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提到重阳饮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明代重阳节,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赋作中也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1989年,我国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民俗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古代民间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尤盛。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如今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赏菊及饮菊花酒.相传起源于陶渊明。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重阳节佩插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唐代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此后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F8F8F8"

相关文章


2008年版《导游基础知识》新内容导游资格考试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