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考研政治10年真题剖析》(1999年)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4:30 12:21:14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1999年政治理论试题(文科)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6分)。
1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5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

6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一个原则性纠正是
A改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为归农民自己所有
B改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C改按人口平分土地为按劳动力分配土地
D改“抽多补少”为“抽肥补瘦”【】

7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一篇重要文章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
A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B走向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

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A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B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D实现共同富裕【】

10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
A爱国主义性质的B政治联盟性质的
C社会主义性质的D人民民主性质的【】

11下列国际组织中,属于主导经济运转类型的是
A非洲统一组织B孔塔多拉集团
C欧佩克D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12造成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是
A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矛盾冲突
B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C发达国家拥有的科技优势继续扩大
D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枯竭【】

13目前仍在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始于
A马来西亚B印度尼西亚C泰国D菲律宾【】

14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总理提出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政府机构改革
C抑制通货膨胀D科教兴国【】

151998年5月,连续进行核试验,引发地区性核军备竞赛的国家是
A阿富汗B巴基斯坦C印度D伊拉克【】

161998年5月,欧盟特别首脑会议确定欧洲十一个国家为欧元创始国。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创始国的是
A德国B法国C意大利D英国【】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4分)。
17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18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A提高剩余价值率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
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1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
A经济基础不同B阶级实质不同
C国家结构形式不同D宗旨不同
E主体不同【】

20“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
A给封建的专制主义与伦理道德以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B大力宣扬了民主与科学,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
C为外国的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打开了闸门
D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E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2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包括
A民族资产阶级B城市小资产阶级
C知识分子D开明绅士
E地方实力派【】

22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其发展表现在
A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B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C确立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D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联系
E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完全相同【】

23价格体系的内容包括
A不同商品的比价关系B批零差价关系
C统一定价与分散定价的关系D地区差价关系
E季节差价关系【】

24人民政协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民主监督主要是指
A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B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质询、弹劾
C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D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
E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25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A发展民主B加强法制
C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D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E维护安定团结【】

26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家贸易总额
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E贸易自由化取代了贸易保护主义【】

27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政府对美国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主要内容为
A推动联合国改革
B与盟国建立伙伴关系
C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维持美苏均势
D改善美中关系
E实行局部收缩【】

28江泽民同志精辟阐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这种精神是
A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
C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
D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E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简答题(5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9简述20年来我国农村的根本性改革及其伟大意义。

四、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0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3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32资产阶级的平等权利在消除等级特权的同时,也消除了阶级特权。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3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试论第二次和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对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

34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的变化,论述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

六、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5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2分)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4分)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4分)

36以下是有关世界格局变化的材料:
材料1
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仍然是美国的一个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
摘自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2
观察家认为,90年代以前世界经济三足鼎立之势正在被打破,东亚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第四极。……尽管目前东亚发生金融动荡,但不致影响东亚(一般指东盟、中、韩)作为世界经济一个增长中心的地位。还在1995年,亚洲的出口额就已分别与美欧相当,高出日本一倍,成为与美欧并列的世界四大贸易中心之一。就经济规模而言,东亚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早已超过日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到2010年还将超过欧美。
摘自1997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3
1997年,大国高层会晤的广泛和频繁为多年所少见。今秋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同克林顿总统进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的发展目标和框架达成了共识,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主席同叶利钦总统今年实现了互访,进一步肯定中俄之间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法国希拉克总统5月访华,中法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李鹏总理和桥本首相1997年进行了互访,确定两国建立“迈向未来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10月,俄、法、德决定建立首脑定期会晤制度。此外,11月叶利钦总统和桥本首相在西伯利亚进行了正式会晤,双方决定争取在2000年前签署和平条约,从而打破日俄之间长期冷淡、僵持的局面,为改善两国关系创造了条件。
摘自1997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材料4
亚欧会议3日通过在伦敦举行的首脑会议发表的关于亚洲金融和经济形势的特别声明。声明一致要求要研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出资等问题。可以说,这次会议取得的划时代成果是抛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的出资国美国,由亚洲和欧洲共同携起手来,对美国布下包围网。
过去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出资,“若撇开最大的出资国美国是不可设想的”(日本金融人士语)。然而,这次利用美国不参加亚欧首脑会议的机会,亚洲和欧洲国家作为既成事实已经成功地对增加出资问题形成了多数意见。英国政府人士说:“欧盟和亚洲合起来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资比率的60%,约占18%的美国已逆转为少数派。”于是就可能撇开美国,最大限度地充分运用亚洲和欧洲磋商这种亚欧首脑会议的框架,来制定有利于亚洲本身的克服危机的方略,这种方略是与美国的想法不同的。
摘自1998年4月4日日本《东京新闻》
材料5
在1998年初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江泽民主席曾数次与一些国家领导人交换信函,阐述中方立场。中国同意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的决议,但在对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并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外交努力。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决定向泰国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并宣布人民币不贬值。
摘自《新华月报》1998年第3、4期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和2、4,指出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2)指出材料3反映的国家关系的新特点及其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2分)
(3)材料4所说的“划时代成果”为什么在过去“不可设想”而现在能够实现?(3分)
(4)结合材料3和5,说明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转换中发挥的作用。(2分)1999年政治理论试题解析(文科)



简要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B4D5A6B7A8D
9A10C11C12B13C14D15C16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7C、E18B、C、E19A、B、D、E20A、B、C、E
21A、D、E22A、B、C、D23A、B、D、E24A、C、E
25A、B、C、D、E26A、B、C、D27B、C、D、E28A、B、C、D、E

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1分)。
1答案:B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个命题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指世界是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另一层含义指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显然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可见,正确选项是B。A、C、D项都不合题意,并且有的选项本身是错误的。
【必背考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应试对策】对哲学基本原理的考查,有的结合经典著作,有的结合名言、俗语。解答这种题,需要考生认真审题,准确定位是哪些原理,然后作答。

2答案:D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识的本质。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不仅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还在于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人脑是意识得以产生的生理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映到人脑之后,才形成意识。据此分析,D项是正确答案。
【必背考点】意识的本质。
【应试对策】关于意识的本质,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人脑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础知识,属于经常性考点,需认真学习。

3答案:B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该题引用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一段话,旨在说明科学观察中能否抓住“机遇”,透过现象看本质,关键在于能否借助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对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正确归纳。可见,B是唯一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应试对策】“机遇”、灵感、顿悟、直觉、幻想等,都属于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精神动力的作用。但非理性因素要以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为基础。如果不认真推敲、比较,就会选错。

4答案:D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在于它能否付诸实践(因为错误的认识也能付诸实践),而在于它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A、B两项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A项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B项是马赫主义的真理观,它们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说成是纯主观的,是主观真理论,因而是错误的。
【必背考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应试对策】实践和真理的关系,以及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哲学中的经常性考点。就本题而言,错误的认识也能付诸实践,不应以“能否付诸实践”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

考研政治10年真题剖析1999年政治理论试题解析(文科)
5答案:A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超额剩余价值。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题干提供了超额剩余价值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素,并指出了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的途径,即个别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见,A为正确答案。
【必背考点】超额剩余价值。
【应试对策】在复习中,注意搞清楚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靠延长工作日即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人的工作日长度不变,靠压缩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剩余价值,它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前提、为条件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6答案:B: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土地政策。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土地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1928年12月,第一个以法制形式颁布的《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的政策。《井冈山土地法》是毛泽东主持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但它有一些不切合中国农村实际的规定,这主要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而不是归农民所有。这些不适当的规定,后来都逐步得到了纠正。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规定只“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0年又“改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为归农民自己所有”,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并提出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方法。据此分析,正确选项是B。
【必背考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土地政策。
【应试对策】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可见,土地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在复习中注意把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演变。

7答案:A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文章在总结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的经验时说:“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可见,正确选项是A。B项是指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项是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D项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必背考点】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
【应试对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中总结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结论,这是毛泽东思想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成就,对于这些相关知识要进行总结。

8答案:D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他一再强调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可见,D是正确选项。A项所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关系;B项所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C项所述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必背考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应试对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都是邓小平理论部分的常考点,尤其是结合历史事件进行材料分析,更是考生应当注意的。

9答案:A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六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可见,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只能是对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据此分析,A项正确。B项“劳动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既要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要靠劳动者自己的辛勤劳动;C项“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只能是相对的。
【必背考点】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
【应试对策】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牵涉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是重点内容。考生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基本要求等。

10答案:C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十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本题是对考纲知识点的直接考查。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因为它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的,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它的成员绝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据此分析,C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
【应试对策】在复习中注意,我国统一战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不同。我国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在社会主义旗帜下的联盟,由大陆范围内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另一个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的联盟,它广泛团结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11答案:C
【命题出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组织。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的内容(新大纲中已被删除)。
【思路剖析】根据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组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导政治协调和社会发展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非洲统一组织(现为非盟)、孔塔多拉集团等;第二类是主导经济运转的国际组织,如欧共体、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第三类是主导力量制衡的国际组织,如冷战时的北约集团和华约集团。本题问的是经济组织,C项“欧佩克”是正确答案。非洲统一组织(A项)、孔塔多拉集团(B项)、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D项),均是政治性质的国际组织。
【必背考点】国际经济组织。
【应试对策】考生在复习中容易混淆国际组织类型的性质及其作用,这样就容易出错,对欧佩克、孔塔多拉集团也不熟悉,就随意选了其中一项。

12答案:B
【命题出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南北矛盾加剧的根源。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五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南北差距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A、C、D三项虽与南北经济差距愈益扩大有关系,但根源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这种控制和掠夺,主要是通过国际旧秩序来实现的。因此,B项最符合题意。
【必背考点】南北矛盾加剧的根源。
【应试对策】南北问题、东西问题是国际关系中的重大基础,是常考点。

13答案:C
【命题出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起源。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东南亚金融危机最初始于1997年7月的泰国铢贬值,随后波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以至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二战以来全球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必背考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起源。
【应试对策】东南亚金融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些重大国际事件的背景知识不了解,就难以准确把握一些问题的实质。

14答案:D
【命题出处】《形势与政策》:1998年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思路剖析】1998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朱镕基提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的考生由于对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不太了解,误以为“政府的最大任务”当然是“政府机构改革”,故错选了B项。
【必背考点】1998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应试对策】在《形势与政策》中每年党的中央全会和人大会议,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应当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15答案:C
【命题出处】《形势与政策》:1998年国际重大时事。
【思路剖析】1998年5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首先连续进行核爆炸,引发巴基斯坦核试验,出现南亚地区核军备竞赛,招致了世界各国的反对和不满。C项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1998年国际重大时事。
【应试对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试验,在当年是重大时事。

16答案:D
【命题出处】《形势与政策》:1998年国际重大时事。
【必背考点】1998年国际重大时事。
【思路剖析】在欧盟15国中,只有英国、丹麦、希腊、瑞典不是欧元创始国。由此可见,D项是正确答案。
【必背考点】《形势与政策》1998年国际重大时事。
【应试对策】欧盟以及欧元问题,当年影响很大,是年度重大时事。属于考查记忆能力的题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7答案:C、E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第一自然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第二自然是指由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形成的人化自然物。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现实的物质自然,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据此分析,正确选项便是C、E两项。B项对第二自然(人化自然)的表述是错误的。D项的说法是机械唯物主义。
【必背考点】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应试对策】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关系,后扩展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这里,自然世界与天然自然是一致的,但人类世界除了人化自然外,还包括人类社会。在复习中,要认真把握概念,以免混淆。
本题难度是051,属于难度较为适宜的题目。但这并不能掩盖命题的瑕疵,第一,题目中关于“第一自然”、“第二自然”的提法在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教科书中找不到出处,属于“生僻”的概念;第二,E选项“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的提法与题干中“哲学上把未经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相冲突,未经改造的自然应当被称之为天然自然,还没有成为人们改造的对象,属于客观的范畴,而不是客体。如果剔除缺陷,命题更加严谨的话,得分情况一定会更好。

18答案:B、C、E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节省预付资本中的流动资本;增加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的次数,增加年剩余价值量(不是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不是剩余价值率);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不是有形磨损)。由此可知,B、C、E三项是正确的。
【必背考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
【应试对策】资本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流动资本、剩余价值量等的关系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中要认真把握,结合实际还有一些计算题,要注意练习。

19答案:A、B、D、E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形式结构可以相同,但前者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是无产阶级民主,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后者以资本家占有制为基础,是资产阶级民主,为极少数资产阶级所享有。可见,除C项外都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
【应试对策】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当然前提是明确目标,要分清楚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所以对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就显得非常重要。

20答案:A、B、C、E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的内容(在新大纲中已被删除)。
【思路剖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①全方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解除了思想禁锢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投身更多的政治活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③后期宣扬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用以成就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不过由于对儒家文化进行了过于激烈的批判,导致许多儒家文化中非常优秀的社会道德部分也一同遭到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遗失。本题A、B、C、E四项,是“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D项是“五四”运动的意义,因而不合题意。
【必背考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应试对策】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点,在新大纲中已被删除,作一般了解即可。

21答案:A、D、E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成。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抗战初期的中间势力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在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报告提纲”中,中间势力的对象增加了“地方实力派”,包括有地盘的实力派和无地盘的杂牌军。可见,A、D、E是正确选项。B项“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坚决要求抗日、赞成民主的,整体属于进步势力,不是中间势力;C项“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群体,既有革命的,又有中立的,甚至顽固反动的。
【必背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成。
【应试对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成在新大纲中已经删除。但在复习中要注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是《毛泽东思想概论》的重点内容,可结合史料认真学习掌握。

22答案:A、B、C、D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本题着重考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在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课题:“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民权主义中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睢,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了某些批判,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生主义则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观点,阐发了“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思想。A、B、C、D是正确选项。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相同而非完全相同,故E项不正确。
【必背考点】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应试对策】在复习中还要就“新三民主义的内涵”、“旧三民主义的内涵(民族、民生、民权)”等进行综合比较,以增强记忆。

23答案:A、B、D、E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价格体系的内容。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六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价格体系是指由商品比价、差价等各种商品价格构成的有机整体。比价是不同种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有农产品比价、工业品比价和工农业产品比价等。差价是同种商品的价格差额,主要有购销差价、地区差价、批零差价、季节差价和质量差价。由此可见,A、B、D、E是正确选项。C项“统一定价与分散定价的关系”,属于价格管理体制的内容。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虽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必背考点】价格体系的内容。
【应试对策】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区分不清,是影响正确回答本题的关键。价格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和调节商品价格的各种具体管理制度和管理形式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企业是价格形成的主体;第二,竞争是价格形成的条件;第三,价格形成的主要依据是市场供求;第四,价格形成的基本形式是企业定价;第五,价格机制运行的基础是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4答案:A、C、E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人民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有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两大主要职能。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等进行监督。但人民政协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它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那种监督的权力,也不对国家权力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A、C、E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
【应试对策】正确回答本题,必须在国家的权力结构中正确区分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应地位和作用。

25答案:A、B、C、D、E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由此可见,五个选项都符合题意。
【必背考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应试对策】政治体制改革的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政治考试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中还要注意,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等等。

26答案:A、B、C、D
【命题出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表现有:①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交往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环节。②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普遍、频繁,资本流动的国际化程度达到空前的高度。③国际金融活动发展迅速,其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数额,规模巨大。④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其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⑤国际分工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由过去的垂直型分工为主逐渐过渡到水平型分工为主。本题A、B、C、D四项所述,正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基本表现。一些考生多选E项,主要是不清楚当今世界经济中贸易保护主义还相当严重,远未实现贸易的完全自由化。
【必背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应试对策】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常考点,复习中要重视。

27答案:B、C、D、E
【命题出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由于陷入越南战争,国力相对下降;在与前苏联进行的全球争霸中,开始出现颓势;加上欧洲、日本经济实力上升,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尼克松上台后,面对新的形势,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提出了以“谈判、实力、伙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尼克松主义”,改善美中关系、实行局部收缩以确保欧洲重点都是其政策调整的结果。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据此分析,正确选项是B、C、D、E。
【必背考点】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应试对策】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以及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重点问题,也是常考点,要注意这方面材料和观点的学习和整理。

28答案:A、B、C、D、E
【命题出处】《形势与政策》:1998年度国内重大时事。
【思路剖析】1998年9月28日,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抗洪精神,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和新时期的创业精神一样,都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各选项都是正确答案。
【必背考点】《形势与政策》:1998年度国内重大时事。
【应试对策】“九八抗洪精神”,是当年重大问题,如果不熟悉就会漏选。

三、简答题(每题5分)。
29参考答案:
(1)20年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2分)
(2)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农村改革的成就,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3分)
【命题出处】农村的改革与发展;1998年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思路剖析】本题内容涉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农业政策,还涉及1998年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农业问题的文件精神。这个文件的基本思路很明确,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本题的答案涉及《决定》中的相关内容。
【必背考点】1998年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应试对策】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研究了农业和农村工作,通过了《党的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大事。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因此,要系统了解农业的基础地位、“三农”问题的关键及改革与发展农业的重大意义、基本措施。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每题5分)。
30参考答案:
(1)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1分)
(2)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造成的。(3分)
(3)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1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题干中的引文既指出了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也指出了其负面效应,给人一种客观全面的感觉。回答问题时分三个层次:首先,应指出题目中的观点看到了科技的双重社会作用,尤其是负面作用;其次,分析产生负面作用的原因,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社会的问题;最后,强调兴科技之利、除科技之弊的根本途径,是确立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背考点】当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
【应试对策】在答题中,既要指出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双重社会效应,也要挖掘负面效应产生的社会根源。不能停留于简单叙述,而是要进行分析。与此相联系,对于科技的负面效应,根源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社会。要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社会体制;其次,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指导人们和谐地与自然相处;第三,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1参考答案:
(1)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2分)
(2)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1分)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2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价格及其形成。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完整地讲是三个局部变化的结果: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转化为生产成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在三次变化中,前两次变化是观念的变化而非实体性变化,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实体性改变。而生产价格正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所以,从本质上讲,当利润转变为平均利润之后,价值才能转化为生产价格。
【必背考点】价值的转化形式与生产价格及其形成。
【应试对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搞清楚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过程中三个局部变化的关系;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转化为生产成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都是观念的变化,是把真相看成了假象。只有第三次变化,具有实质上的意义。

32参考答案:
(1)资产阶级的平等权利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在政治上的表现,它在法律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从而废除了封建的等级特权。(2分)
(2)但是,资产阶级的平等权利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因此,它保护而不是消除资产者的阶级特权。(2分)由于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权利。(1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资产阶级平等权利消除的是等级特权,保护的是阶级特权。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题中的“资产阶级的平等权利”属于政治范畴,对任何政治范畴的分析,一定要抓住其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否则,就看不清其阶级本质。
回答本题,有两个层次:第一、“资产阶级的平等权利”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因此它有其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和狭隘性。第二,“资产阶级的平等权利”相对于封建的等级特权来说,又不能不说是一大历史进步。
【必背考点】资产阶级平等权利的实质。
【应试对策】答题时要指出资产阶级平等权利的两面性(阶级局限性与历史进步性),不能只说一面之理。可见,解答该题关键在于对资本主义平等权利,要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阶级的观点进行分析。

五、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每题10分)。
33参考答案:
(1)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个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1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3分)
(3)第三次巨变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进行的新的革命。中国人民在建国以来革命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沿着这一道路走下去,中国就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6分〉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巨变。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七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一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题中的两次历史性巨变的重点应放在第三次,按照十五大报告的内容必须讲清楚几个方面,即:领导核心,理论成果,革命与建设道路,最终目的。
【必背考点】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应试对策】回答本题首先要对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回顾20世纪中国历史时概括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有所了解,否则就难以解决问题。

34参考答案: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实现形式。(3分)
(2)应该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分)虽然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仍然占优势,并且通过改革、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2分)国有经济比重尽管有所减少,但始终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控制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控制力增强。(2分)公有制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同时也为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1分)公有制经济的变化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并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分)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解答本题必须对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重点是明确公有制经济的变化,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回答此题,应分四步:第一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发生的变化;第二步叙述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第三步叙述确立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内涵;第四步明确公有制经济的变化,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
【必背考点】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
【应试对策】正确回答本题,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文件。有的考生不知道“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包含哪些内容,答得就不完整。在复习中对于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也要有所侧重,是近年的常考点。

六、材料题(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每题10分)。
35参考答案: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2分)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4分)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4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的有关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第一问,关于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可在三个材料中直接找出答案。
第二问,结合材料1,首先简述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即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然后按提问和材料把“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作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包含和转化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问,针对第一问的答案,结合材料3中所处理的主要矛盾是统一的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就是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必背考点】对立统一规律的有关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应试对策】本题的三问环环相扣,首先,要善于捕捉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比如,审题时应注意导语提示和提问要求,从中寻找关键词。明确了答题的方向、范围,也就避免了答题中的跑题现象。

36参考答案:
(1)20世纪70年代世界仍是两极格局,但美国地位和力量相对下降,面临新的经济力量的挑战,这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90年代前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除美、日、欧外,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中心,亚欧开始建立新型关系,美国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对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3分)
(2)大国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一些大国正在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反映了在多极化趋势的推动下,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同时,大国间新型关系的建立又进一步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新发展。(2分)
(3)过去在两极格局下,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出资国,且对西欧国家有较强的控制力,而现在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西欧联合力量增强,并密切了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亚欧合作使美国“逆转为少数派”。(3分)
(4)中国是大国关系调整和世界多极化进程的积极推动力量,是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坚定力量,是国际经济关系中重要的稳定力量。(2分)
【命题出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转换及其原因、表现。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考生在做这道题时,首先要注意掌握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过程及特点;其次要掌握世界格局转变的主要原因,特别要突出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这根主线;再次要掌握相关的《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这样才能完整地回答此题中的四个问题。
第一问,结合材料1和材料2、4。材料1是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材料2、4的时间都是1997年的,即考生要分析的是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的世界格局。70年代美国地位和力量相对下降,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但世界格局仍是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格局与70年代的比起来,最根本的变化在于两极格局已经瓦解了,世界上只剩下美国一个超级大国,但世界格局不是单极格局。由于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中心,亚欧开始建立新型关系,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
第二问,针对材料3。答题的关键是既要指出90年代后期大国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一些大国正在建立新的伙伴关系这一国家关系的新特点;又要指出这种新特点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即大国关系调整与多极化趋势发展的相互促进。
第三问,针对材料4,要求考生正确认识亚欧关系新动向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过去在两极格局下,美国对西欧有较强的控制力,90年代以来,面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意图,欧盟与亚洲加强了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第四问,结合材料3和5,说明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中发挥的作用。由于当前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考生需要回答的是中国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转换及其原因、表现。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的内容。
【必背考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转换及其原因、表现。
【应试对策】回答本题,首先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特点和发展趋势有准确的理解,同时要结合我国开展大国外交的背景及作用。既要善于引用基本理论,又要注意用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考生在复习这门课程时,要从宏观上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1999年政治理论试题(理科)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6分)。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手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

4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

5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也有价值D可作为支付手段【】

6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7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8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党政干部中存在的腐化问题,中国共产党开展了
A“三查”运动B“三反”运动C“五反”运动D“四清”运动【】

9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开幕词中
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应该是
A计划B金融C市场D财政【】

1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
A台湾问题开始的B香港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14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总理提出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政府机构改革
C抑制通货膨胀D科教兴国【】

151998年5月,连续进行核试验、引发地区性核军备竞赛的国家是
A阿富汗B巴基斯坦C印度D伊拉克【】

161998年5月,欧盟特别首脑会议确定欧洲十一个国家为欧元创始国。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创始国的是
A德国B法国C意大利D英国【】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4分)。
17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18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19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
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D垄断取代了竞争
E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21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A提高剩余价值率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E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

22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人民民主专政的
A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
B历史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政体是多党合作制度
D国家结构是单一制
E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23在20世纪初的中国,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人物有
A孙中山B谭嗣同C邹容D陈天华E章炳麟【】

24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
A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B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C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D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
E阐发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


25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其发展表现在
A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B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C确立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D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完全相同
E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联系【】

26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形式有
A改组B联合、兼并
C出售D租赁、承包经营
E股份合作制【】

27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A发展民主B加强法制
C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D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E维护安定团结【】

28江泽民同志精辟阐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这种精神是
A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
C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
D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E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简答题(5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9简述20年来我国农村的根本性改革及其伟大意义。

四、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0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31“金钱是政治的母乳。”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3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34试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六、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5下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关党的土地政策的一组材料:
材料1
(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人均须强制劳动。
(四)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五)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2
(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
(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四)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
材料3
省苏(维埃政府)应该通令各地各级政府,要各地政府条令布告,推促农民耕种,在令上要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出卖,得了钱来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或改田地,或经营商业,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农民一家缺少劳力耕田不完,或全无劳力一点不能自耕的,准许出租。租完多少,以两不吃亏为原则,由各处议定。
摘自1931年2月毛泽东《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
请回答:
(1)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政策规定?(3分)
(2)比较材料2与材料1,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为什么作这样的修正?(2分)
(3)比较材料3与材料1土地政策又有哪些原则的修正?为什么作这些修正?(3分)
(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教益?(2分)

36下面是有关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荷兰花卉出口占全球花卉出口的65%。但荷兰的气候并不好,土地资源也不足。荷兰人将花卉种在特殊温室的水中,水中加有可以重复使用的肥料和杀虫剂。这种温室培养技术,不但使荷兰可以终年种花,还可以解决密集种植所造成的杀虫剂、除草剂、肥料等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问题,提高花卉的质量。
摘自1997年10月15日《经济日报》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摘自1994年12月24日《文汇报》
材料2
在我国所有工业企业设备中,近1/5已经老化,国有工业中设备的老化率已达25%,超期服役率为39%。我国技术结构中,低层次技术所占比重高达80%。
在钢铁行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淘汰的平炉炼钢工业,在我国仍占有15%的比重。全国有1/4的纺织机械设备需要淘汰,居于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40%。
摘自《知识经济呼唤中国》第268页
199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排世界第七位,而科技国际竞争力却排世界第28位。90年代初,我国每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
发达国家均已普及了10~12年的教育,我国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65%;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人员的主体是博士生,我国目前仍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仅占三分之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贡献率为60%至80%。我国近期才达到35%。据国际管理开发研究所1997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统计结果,我国科学教育状况在46个对比国中排名第34位。教育体制满足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程度排名第40位。
摘自1998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3
“信息经济”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因为它已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国际数据集团总裁麦戈文认为,中国可望在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市场。
摘自1988年10月11日《经济日报》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约58%归功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约35%归功于有形投资,中学入学率的作用居于第三位。据国外教育学家分析,在传统工业中,小学水平的熟练工占66%,中学水平占4%至8%,只有1%至2%受过大学教育;而在现代工业中,中学水平要占60%,受过大学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至40%。
摘自1998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摘自1998年7月16日《中国教育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2,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3)根据材料1-3,说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及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应采取的战略。(4分)



1999年政治理论试题解析(理科)
简要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B4C5C6D7B8B
9D10D11C12A13A14D15C16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7B、D、E18B、C、D19B、D20A、B、C、E
21B、C、E22 A、B、E23 A、C、D、E24 A、B、D、E
25A、B、C、E26A、B、C、D、E27A、B、C、D、E28A、B、C、D、E

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识的本质。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不仅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还在于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人脑是意识得以产生的生理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映到人脑之后,才形成意识。据此分析,D项是正确答案。
【必背考点】意识的本质。
【应试对策】关于意识的本质,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人脑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础知识,是经常性考点,需认真学习。

2答案:C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把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具体地说,矛盾一方自身的内部矛盾性,可以为另一方利用来发展自己。例如,一种唯心主义在批判另一种唯心主义时,往往能提供有利于唯物主义的论据或方法。所以,正确答案是C。备选项A、D讲的是矛盾的解决形式,不合题意。
【必背考点】矛盾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应试对策】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是辩证法的基础知识,也是经常性考点,需要多留意,尤其是材料分析题。

3答案:B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关系的实质。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生产关系不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依此分析各选项,B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生产关系的实质。
【应试对策】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4答案:C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本题备选的四项都是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因素,但这些不同因素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传统意识、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故题干明确要求的“根本条件”,只能是生产方式。
【必背考点】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应试对策】本题可变换成辨析题考查。
考研政治10年真题剖析1999年政治理论试题解析(理科)

5答案:C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有价值,所以能以自身的价值作为尺度去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据此分析,选项C正确。
【必背考点】货币的价值尺度。
【应试对策】货币的职能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中对于货币的五种职能要认真学习,否则就容易相互混淆。

6答案:D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业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产业资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的划分:依据资本的各个部分在价值增值中作用的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依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依据它在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上所担负的职能的不同,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可见,D项符合题意。
【必背考点】有的考生误选其余选项,主要是没有搞清楚资本的不同形式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划分依据。
【应试对策】在逐一掌握各资本形式的基础上,运用联系和比较的眼光,准确界定各概念的内涵和逻辑关系,避免张冠李戴。

7答案:B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抽象人性论。可见,B是正确选项。备选项中,A是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内容,C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D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都不合题意。
【必背考点】有些考生丢分,主要是没审清题干要求,忽略了“理论基础”这几个字。
【应试对策】本题内容在新大纲中已被删除,作一般了解即可。

8答案:B
【命题出处】当年这是一道属于《中国革命史》的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运动。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六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本题选项中的四次运动,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但它们发生的时间、针对的对象与运动的目的不同。“三查”运动发生在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后,是解放区在土改中开展的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三反”运动与“五反”运动都发生于1951年底至1952年,但前者是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资产阶级腐蚀的斗争;后者是在城市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其实质是打击不法资本家违法活动的斗争。“四清”运动发生于1963年,是在农村进行的以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根据题干的时间和对象,可以判定,B项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必背考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运动。
【应试对策】这是考查记忆力的试题,要求考生准确区分每次运动的时间和对象,不过,如果讲究技巧的话,可以从题干和选项中找出一些信息。

9答案:D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可见,D项符合题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的一次理论务虚会上邓小平强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阐述的。
【必背考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应试对策】考生在复习中,要纵向地、历史地把握知识点,理清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在复习中,类似的还要注意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不同阶段提出的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命题、党的会议、重要文章。

10答案:D
【命题出处】当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他一再强调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可见,D是正确选项。A项所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关系;B项所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C项所述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必背考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应试对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都是邓小平理论部分的常考点,尤其是结合历史事件进行材料分析,更是考生应当注意的。

11答案:C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计划是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金融和财政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这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由此可见,C项正确。
【必背考点】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应试对策】本题内容,是对大纲知识点的直接考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点和基础,是常考点。

12答案:A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九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三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可见,A项是正确的答案。发展科教事业、营造文化环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关,但不是根本任务。
【必背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应试对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问题、基本内容、基本原则,要认真掌握。同时,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也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思考。

13答案:A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十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一项战略构想。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发展起来的。它最初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后来首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据此分析,A项符合题意。
【必背考点】“一国两制”构想。
【应试对策】在以往的学习中,考生更多注意的是“一国两制”的概念、内容、意义,本题也提醒考生,对于一些重大概念,还要了解其提出的背景,真正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14答案:D
【命题出处】《形势与政策》:1998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思路剖析】1998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朱镕基提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的考生由于对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不太了解,误以为“政府的最大任务”当然是“政府机构改革”,故错选了B项。
【必背考点】1998年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应试对策】在《形势与政策》中每年党的中央全会和人大会议,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应当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15答案:C
【命题出处】《形势与政策》:1998年国际重大时事。
【思路剖析】1998年5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首先连续进行核爆炸,引发巴基斯坦核试验,出现南亚地区核军备竞赛,招致了世界各国的反对和不满。C项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1998年国际重大时事。
【应试对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试验,在当年是重大时事。

16答案:D
【命题出处】《形势与政策》:1998年国际重大时事。
【必背考点】1998年国际重大时事。
【思路剖析】在欧盟15国中,只有英国、丹麦、希腊、瑞典不是欧元创始国。由此可见,D项是正确答案。
【必背考点】《形势与政策》:1998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应试对策】欧盟以及欧元问题,当年影响很大,是年度重大时事。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7答案:B、D、E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肯定和否定割裂开来,在绝对不相容中思维。它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它的信条:“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B、D、E三项正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所在。A、C两项是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基本观点。
【必背考点】辩证的否定观及其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应试对策】考生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有时候觉得很难,其实很多哲学概念就是对现实的抽象,在学习中注意和现实联系,就容易多了。

18答案:B、C、D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层建筑范畴。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只要准确把握上层建筑的这一含义,就可选出B、C、D三项。A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属于经济基础范畴。E项“社会风俗习惯”属于社会心理范畴,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不是上层建筑范畴。
【必背考点】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
【应试对策】很多考生在回答本题时,难度是把握不准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关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另一部分是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19答案:B、D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工智能即电脑与人类智能即意识的关系。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电脑是人的意识的物化,是人脑的延伸和模拟;电脑思维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思维,它在物质基础、社会性和灵活性方面都不同于人脑思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而电脑不过是人的意识的创造物,是人类智力的扩展和深化。电脑的出现没有否定而是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据此分析,B、D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应试对策】解答本题的难度在于,必须明确电脑和机器人不能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类特有的,电脑和机器人的智能模拟和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一回事。的确,就运算速度、准确性和信息贮存量等方面而言,人工智能确实比人类智能优越;但总体来说,人类智能优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毕竟只是人类智能的模拟、物化和延伸,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智能的发展。

20答案:A、B、C、E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次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二战后,生产集中和垄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兼并或合并的,除中小企业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大企业,兼并的形式从横向或纵向兼并为主,变为以混合兼并为主,从而使生产集中发展到跨部门集中,为巨型企业的增长和垄断组织的规模扩大打下了物质基础。与生产集中相适应,垄断也得到迅速发展,既表现在垄断组织的规模迅速扩大,垄断程度有提高的趋势,垄断组织的经营向多样化和综合方向发展,又表现在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五个选项中只有一个干扰项D。据此分析,选项A、B、C、E正确。
【必背考点】二次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应试对策】本题还是考生在学习中就遇到的问题:垄断的出现,是不是消除了竞争?垄断的出现,没有也不能消除竞争。这是由于垄断不能消灭商品经济,同时也不能形成垄断一切的超级垄断组织。

21答案:B、C、E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节省预付资本中的流动资本;增加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的次数,增加年剩余价值量(不是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不是剩余价值率);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不是有形磨损)。由此可知,B、C、E三项是正确的。
【必背考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
【应试对策】资本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流动资本、剩余价值量等的关系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中要认真把握,结合实际还有一些计算题,要注意练习。一些细节,务必准确掌握。例如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而不是剩余价值量;可以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而不是有形磨损。一字之差,正谬两分。

22答案:A、B、E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形式,这与各国国情与历史传统有关。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A、B、E分别从领导力量、阶级基础、历史使命三个主要方面,说明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必背考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应试对策】在复习中要注意解决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其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因。同时要和其他知识点,如多党合作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等相联系,以免混淆。

23答案:A、C、D、E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本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人物。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而非改良思想的主要人物是孙中山(A项)、邹容(C项)、陈天华(D项)、章丙麟(E项)。谭嗣同(B项)属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且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即被杀,所以很容易排除。
【必背考点】本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人物。
【应试对策】本题内容在新大纲中已被删除,一般了解即可。

24答案:A、B、D、E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思想。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或第三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1938年5月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主要是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通过对中日双方在这场战争中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的分析,毛泽东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并且阐发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因此,A、B、D、E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有的考生多选了C项,不清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事,是毛泽东在1940年先后写的《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等重要文献中提出来的。
【应试对策】本题内容在新大纲中已被删除,作一般了解即可。但是提醒考生,在复习毛泽东思想概论时,要特别注意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发表的时间、文章的基本内容,因为这些文章就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标志。

25答案:A、B、C、E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本题着重考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在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课题:“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民权主义中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了某些批判,称道了“比较代议政体改良得多”的苏维埃国家“人民独裁政体”,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生主义则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观点,阐发了“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思想。A、B、C、E是正确选项。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相同而非完全相同,故D项不正确。
【必背考点】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应试对策】在复习中还要就“新三民主义的内涵”、“旧三民主义的内涵(民族、民生、民权)”等进行综合比较,以增强记忆。

26答案:A、B、C、D、E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多种形式。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六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据此分析,五项都是正确的。
【必背考点】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多种形式。
【应试对策】本题内容在新大纲中已被删除,作一般了解即可。

27答案:A、B、C、D、E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由此可见,五个选项都符合题意。
【必背考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应试对策】政治体制改革的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政治考试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中还要注意: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等等。

28答案:A、B、C、D、E
【命题出处】《形势与政策》:1998年国内重大时事。
【思路剖析】1998年9月28日,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抗洪精神,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和新时期的创业精神一样,都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五个选项都是正确答案。
【必背考点】《形势与政策》:1998年度国内重大时事。
【应试对策】“九八抗洪精神”,是当年重大问题,如果不熟悉就会漏选。



三、简答题(每题5分)。
29参考答案:
(1)20年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2分)
(2)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农村改革的成就,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3分)
【命题出处】《形势与政策》:1998年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思路剖析】本题内容涉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农业政策,还涉及1998年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农业问题的文件精神。这个文件的基本思路很明确,就是解决“三农”的方针政策。
【必背考点】1998年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应试对策】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因此,要系统了解农业的基础地位,“三农”问题的关键及改革与发展农业的重大意义、基本措施,等等。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每题5分)。
30参考答案:
(1)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2分)
(2)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因此混淆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3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资本两种不同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解答本题必须对“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理解和掌握。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要指出生产资本的两种不同划分。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是同一个生产资本根据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得出的不同概念。其次,要指出这两种划分在实物形式上有交叉: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中属于可变资本;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中属于流动资本。最后,要回到所给命题,指出流动资本确实包含(在生产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劳动力资本,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流动资本就是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会发生增值的资本。这种说法混淆了资本的两种不同的划分,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必背考点】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
【应试对策】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等不同概念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划分的依据。

31参考答案:
(1)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政治是建筑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家权力的分配归根到底由财产多寡决定。党派竞争、竞选都是以金钱为后盾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金钱的确是资本主义政治的母乳。(3分)
(2)但是,金钱不是所有社会政治的母乳,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搞金钱政治或权钱交易。(2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与金钱的关系。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清在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必然的。“金钱是政治的母乳”,是形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财富与政治之间关系的一句俗语。在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是金钱政治,是有钱人的政治。但金钱政治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人民当家作主,金钱政治、权钱交易是不合法的,应予制止。回答时要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和本质的不同,加以区别对待。
【必背考点】政治与金钱的关系。
【应试对策】回答辨析题,要有分析有结论,关键是具有辩证思维。比如本题,既要认识到金钱政治这种现象的存在,也要看到它不是在所有社会都存在。既要看到现象,也要挖掘其实质问题,即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32参考答案: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1分)
(2)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已被消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分)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2分)
【命题出处】原《中国革命史》: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四、第五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此题考查考生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1952年底土改完成、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三个不同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的演变。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确定中心任务、制定基本路线的出发点。
【必背考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应试对策】在复习中注意,社会主义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矛盾是有变化的。要根据不同时期,总结这些阶段的不同特点。

五、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每题10分)。

33参考答案: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2分)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分)
(2)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分)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2分)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和深化。(1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从根本上进行拨乱反正,恢复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20年后(1998年)重温这场大讨论具有重大意义。回答本题有两个层次:一是要阐述实践作为真理检验标准的两个依据,即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二是要联系当前的深化改革,指出其现实意义。
【必背考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现实意义”是本题的难点,有些考生不知从何说起。其实,题目中已作了提示,“实践标准对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即坚持实践标准对深化改革有哪些思想方法上的启示。明确了这一点,考生只要顺着坚持实践标准,就要树立实践权威,不迷信;就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就要坚持生产力标准,……这个思路写下去,就会得4分。这反映了有的考生只会背诵现成答案,对一些需要自己总结的问题不会发散式思维。
【应试对策】有的考生在回答现实意义时,没有很好地打开思路,还是围绕着课本的知识点。这里提醒考生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论述的时候,涉及面应当尽量拓宽,论点尽量答全,切勿就事论事。

34参考答案: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2分)
(2)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4分)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是党执政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4分)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依法治国及其意义。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解答本题要从依法治国的含义入手,逐层展开论述。回答该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阐明依法治国的含义;第二,阐述实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这可以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文明进步及国家长治久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分析依法治国的意义。
【必背考点】依法治国及其意义。
【应试对策】本题较为容易,但很多考生把握不住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常考点。

六、材料题(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每题10分)。
35参考答案:
(1)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1分)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2分)
(2)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2分)
(3)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属于农民,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买卖土地。土地革命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3分)
(4)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2分)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章节: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政策的演变。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土地革命实践中,党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土地革命总路线和方针政策。
第一问,针对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较为容易。至于不适合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可以联系
其他材料作综合考察、分析做出回答。
第二问和第三问,要认真阅读和分析比较相关材料,可以发现,修正的原因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没收一切土地,还是只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二是分配的土地归政府所有,还是归农民个人所有。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所有制,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四问是对上述三问的总结,关键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懂得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团结大多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必背考点】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政策的演变。
【应试对策】就本题的知识点,只要掌握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问题、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以及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就游刃有余。在答题技巧上,主要还是解决理论如何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就是知识点如何与材料有机结合的问题,这在平时练习中要多加注意。
36参考答案: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于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冲破种种自然条件的制约,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4分)
(2)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表现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研究开发能力较低,教育滞后。(2分)
(3)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主要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要与经济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分)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本题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开。第一问,根据材料1,说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于科技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问,根据材料2,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差距的具体表现;第三问,根据材料1至3,阐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由此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必背考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应试对策】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考生都能答上一些,这是教材中或者资料中能够找到的。问题还是出在针对现实对材料数据的概括上,这是对考生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考察。本题涉及的考点是热点、重点,复习中应系统把握。



相关文章


 海天学校:2007年考研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2008年考研政治10年真题剖析》(1999年)
 文登名师肖秀荣:07年考研政治真题参考答案
 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答案(海文版)
 2006年考研《政治》之邓论历年真题点评一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