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4日上午广东公务员面试真题详解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8:04:10 15:37:58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1.教育部颁发命令,中小学生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问: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深层意义?

  面试真题分析:这是一道热点时事的评论题目。首先,从这道题目的答题思路来看,对这类热点时事的评论,老师建议广大考生还是要先对这个现象做一个总的判断或评述。即作为一个“答题者”,你对题干中的“教育部”“所颁发”的要求“中小学生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的“命令”,是否“认同”(或认可)。就这个问题而言,老师的观点是,我们应该“认同”这个“命令”对“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因为就“锻炼”而言,目前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个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然而,目前我国的“广大中小学生”在较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在这样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多时候,貌似简单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却很难获得保障。所以教育部才会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命令”。这实际上是要求全国各个学校改变过去“升学第一”的“旧观念”,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新思想”。

  虽然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应该“认同”这个“命令”对“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即这个政策的“执行”和其“执行的依据”却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要看题干中的“命令”,实际上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是一种直接的行政指引。但在这个点上恰恰反映了这里头的深层次问题。并非是“否决”掉教育部这个“命令”的“合理性”,问题的焦点不在教育部做出“中小学生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这一命令的“行为”上,而在于“为什么”,为什么“锻炼身体有利于青少年健康”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却需要教育部如此“大费周折”的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才能让广大的“中小学校”“明白”甚至“接受”这样一个“简单的常识”呢?问题关键并不出在教育部的“命令”身上,从教育部的角度看,其出发点绝对是好的,实行的方式虽然是“命令”,尽管这个方式未必是最佳的,但目前似乎除了这个方式之外,并没有任何更好的方式去保障我们“广大中小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的身体健康。

  而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广大的中小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足”,或者说“远远不足”,甚至极少数的“中小学校”可能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在“高考”或“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不少学校似乎已经忽视了“学校”的最原始的“教育意义”,却无限放大了“升学意义”,于是导致了教育部“无奈地”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这个“常识性”的“教育政策”。这是我们现行教育体系下的一个“无奈之举”,甚至于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真理性”的“教育政策”,在教育部以明确的“行政命令”推行之后,执行过程甚至可能遇到少数的“抵制”(无论是“内心”上的“抵制”,还是“行动”上的“抵制”),而这种“抵制”“真理“的行为,似乎也有站得住脚的原因,那就是以下要提到的关于“广大中小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这个对策在执行的“难点”:

  (1)很多时候,可能大部分学校都会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没有给小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但家长的“自发” 的“挖潜”行为却常常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使得“中小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成为了一种政策规定下的“空谈”。对然家长的这种做法常常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但很多时候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当某些家长看到别的家长都送孩子去各种培训班学习,也生怕自己的孩子技不如人,以后很难立足社会。于是许多的“中小学生”除了每天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剩余的时间常常是被用来完成父母买的各种复习资料。到了周末周日,还有许多的辅导班在等待他们,这就是来自家长的“阻力”。这种来自家长的“阻力”,其实从深层次的角度剖析,实际上是受到了一种社会氛围的影响,而这种社会氛围源于“竞争”,源于为目前的考试压力,也源于我国国人内心深处的“学而优”的传统意识。

  (2)除了来自家长的“阻力”,还有来自客观条件的“阻力”。中小学生每周有体育课的时侯,当然满足“中小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的要求是完全可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在课后要进行一个小时的集体锻炼,但这样的要求在许多旧城区的学校实施起来常常难度比较大。这里主要问题在于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因为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能容纳所有学生的“运动场地空间”,多以不可能让那么多的学生同时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锻炼。或许有人说,完全可以将学生们锻炼的时间进行拆分,每天分段锻炼,这样就能让在校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这个方法是好的,但执行上还是有很大问题,因为很多时候适宜锻炼的时间段是有限的,不可能全天24小时都是合适锻炼的时间。所以去除不合适的时间段,实际上即使把所有合适锻炼的时间段都安排上,很可能很多学校仍然无法满足要求。所以,出路还是在加大对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的“投入”上。

  而如果要对“教育部颁发命令,中小学生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这个事件推敲其“深层次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视在加强。

  2. 目前许多学校和学生家长都普遍存在忽视学生身体素质教育情况,甚至许多学生本人也普遍存在“不爱运动”的倾向,这是一个很危险的趋势。毕竟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口的素质,而人口的素质其实并非独指“文化素质”,而“人口素质”的提升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3. 深层次的看,目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依然还停留在依靠行政命令来执行的层面上,依然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而没有上升到“自觉”的高度。

  面试真题参考答案:对于“教育部颁发命令,要求中小学生每天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对此,我的看法是:

  (1)我“认为”教育部颁发的这个“命令”对“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因为就“锻炼”而言,目前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个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目前我国的“广大中小学生”在较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在这样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部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命令”有助于全国各个学校改变过去“升学第一”的“旧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新思想”。(备注:在“认同”教育部的“命令”时,考生完全可以有其他方面的理由,关键是只要“认同”就可以,具体的表述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

  (2)但我认为这个政策的“执行”和其“执行的依据”却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去深思。一般来说,教育部不大适合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要求各中小学校统一执行一个政策,因为从形式上和程序上看,可能会影响到各中小学校的教育自主权。但从现实的角度看,其出发点绝对是好的,实行的方式虽然是“命令”,尽管这个方式未必是最佳的,但目前似乎除了这个方式之外,并没有任何更好的方式去保障我们“广大中小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的身体健康。权衡之下,“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要比“各中小学校的教育自主权”重要得多,于是教育部才“无奈地”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这个“常识性”的“教育政策”。

  (3)最后,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广大的中小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足”,或者说“远远不足”,甚至极少数的“中小学校”可能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在“高考”或“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不少学校似乎已经忽视了“学校”的最原始的“教育意义”,却无限放大了“升学意义”。

  另外很多时候,即使大部分学校都会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没有给小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但家长的“自发” 的“挖潜”行为却常常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使得“中小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成为了一种政策规定下的“空谈”。这种来自家长的“阻力”,其实从深层次的角度剖析,实际上是受到了一种社会氛围的影响,而这种社会氛围源于“竞争”,源于为目前的考试压力,也源于我国国人内心深处的“学而优”的传统意识。所以我认为需要改变的,除了物质层面的东西,更多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传统意识。

  当然,除了来自家长的“阻力”,还有来自客观条件的“阻力”。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许多学校存在“运动场地”不足的情况,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在课后要进行一个小时的集体锻炼,但这样的要求在许多旧城区的学校实施起来常常难度比较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除了改变意识,还要适当地加大对各中小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的“投入”了。

  至于“教育部颁发命令,中小学生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锻炼”这个事件的“深层次含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视在加强。

  (2)目前许多学校和学生家长都普遍存在忽视学生身体素质教育情况,甚至许多学生本人也普遍存在“不爱运动”的倾向。毕竟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口的素质,而人口的素质其实并非独指“文化素质”,而“人口素质”的提升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3)目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依然还停留在依靠行政命令来执行的层面上,未来还需要加强学校自身的完善机制,而不应该一律地依靠行政指导来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备注:对于这个点可以适当展开)

  2.旧城区有自发市场,你如何处理?

  面试真题分析:对于这道题目的解答,请考生要把其看作是一道“时事评论题”与“对策分析题”相结合的题型来看,因为从题目的表面上来看,题干中问的是“你如何处理?”,但实际上要完整地答好这道题目,最关键的还是要先对“自发市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要结合题目中的“特定场景”——“旧城区”的特点来综合权衡考虑这个问题,最后才能找到“最合理”的“处理方式和方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广大考生要注意的是,务必要对“自发市场”做一个“定性”后,再开展自己的“对策”,只有这样,所提出来的“对策”才会有比较强的说服力。

  首先对于“自发市场”的认识,这些自发市场的产生后,如果一直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当然会影响城市的形象,甚至影响城市的环境整治和周边市民的日常生活。但是,这些自发市场的产生根源在于,其是城市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产物,它方便了市民,特别是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市民,其有存在的生命力,也有存在的必要性。而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使从城市管理角度来讲,象上述所说的自发产生的市场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加以规范,安排合理的场所”而不是“一概性”地取缔。

  另外从题目的“特定场景”——“旧城区”的特点来看,“旧城区”主要有:一是人口密集,日常生活的需求品存在“量大、种类多”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自发市场”小型的“商户”(严格来说很可能只是摆摊者)在某种程度上很受周边居民欢迎的原因,因为“商户”虽小,但数量多,所贩卖的品种就可以很多。二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对周边环境要求就会比较高,而自发市场带来“购买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噪音”、“交通堵塞”、“居住环境恶化”等诸多不利因素。这也是其为什么需要被整治的原因。

  至于如何解决“自发市场”所带来的“不利之处”,实际对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疏”,一方面是“堵”。双管齐下,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在这里希望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切不可以“堵”作为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因为从实际操作来看,多年地方执法部门对于“堵”已做了大量工作,有一定的效果,但总是“屡禁不止”,而且有部分人民群众意见比较大,以“堵”为重点实际上并不是“上策”,似乎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倒不如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综合治理,应该更有成效。以下是关于解决对策的几个思路,仅供广大考生参考:

  1.执法人员应进行了多次的深入调查摸底,同时对违法搭建、乱摆卖的市场业主发出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

  (备注:此举可以使部分较为守法的业主在收到整改通知书后自行对“自发市场”进行整改。

  2.要改变处罚方式,明确处罚标准。执法人员必须改变过去的简单的处罚方式,对于大部分“自发市场”内诚实劳动者的违法经营行为可改用批评教育的方法。

  (备注:此举可以减少执法过程中的“执法冲突”,容易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社会舆论上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为治理工作的开展减少阻力.)

  3.对“自发市场”内的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对老年人及残疾人,应以教育宣传为主,原则上不做处罚;对确有生活困难的摊贩,帮助其转换岗位,合法谋生。

  (备注:此举体现的是“严格执法”与“符合社会常理”相结合的执法模式,也有利于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社会舆论上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为治理工作的开展减少阻力.)

  4.对于“自发市场”内的流动摊贩,要规范管理,要把其安置在允许摆摊设点的地区。强化后勤服务,如统一管理,供应水电,做好卫生保洁工作等。可以收取适当的管理费用,用于服务开支。但总体上不能给这些流动摊贩太高的经济压力,以满足其维生的需要。

  (备注:此举可以减轻“自发市场”内的流动摊贩在转变经营场所后的“经营压力”,此举有利于有关的人员接受政府的政策和安排。)

  5.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前提下,由政府来规划新的市场,该自发为“自觉”,进行统一规划定位,统一经营设施,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收运,就近引导零散,做到即方便群众生活,由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美化环境,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干扰。

  6.加强宣传引导,上门动员房屋租赁户尽量把房屋出租给从事其它行业的住户,在自发市场周边张贴《关于取缔自发市场的通告》。

  7.加强疏导管理,疏导自发市场内的经营户到室内市场经营,并对入室经营的业主在进场费用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8.加强联合整治,联合公安、工商、行政执法等相关执法部门,对那些继续在自发市场内经营的摊主进行坚决取缔。

  9.加强长效管理,对易出现自发市场的地段,成立“联防队”、“街道行政执法中队”进行不间断巡查,实行死看硬守,防止回潮。

  面试真题参考答案:

  对于“旧城区有自发市场”这个现象,首先我的看法要对“自发市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找到“最合理”的“处理方式和方法”。首先对于“自发市场”的认识,认为这些自发市场的产生后,如果一直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当然会影响城市的形象,甚至影响城市的环境整治和周边市民的日常生活。但是,这些自发市场的产生根源在于,其是城市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产物,它方便了市民,特别是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市民,其有存在的生命力,也有存在的必要性。

  而且从“旧城区”的特点来看,“旧城区”人口密集,日常生活的需求品存在“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所以“自发市场”中的小型“商户”虽然大多规模比较“小”,但因其数量多,经营较为灵活,所贩卖的品种多而全,在某种程度上很受周边居民欢迎,故有其存在的经济原因。但另一方面,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中,往往对周边环境要求就会比较高,而自发市场带来“购买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噪音”、“交通堵塞”、“居住环境恶化”等诸多不利因素。

  所以我认为“自发市场”是需要被整治的。但从城市管理角度来讲,象上述所说的自发产生的市场我们需要做的应该主要是“加以规范,安排合理的场所”而不是“一概性”地取缔,应该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才会更有成效。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对策:

  1.进行了深入调查摸底,对违法搭建、乱摆卖的市场业主发出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

  2.改变处罚方式,明确处罚标准。改变过去简单的处罚方式,可改用批评教育的方法。

  3.对“自发市场”内的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对老年人及残疾人,应以教育宣传为主,原则上不做处罚;对确有生活困难的摊贩,帮助其转换岗位,合法谋生。

  4.对于“自发市场”内的流动摊贩,要规范管理,要把其安置在允许摆摊设点的地区。强化后勤服务,如统一管理,供应水电,做好卫生保洁工作等。可以收取适当的管理费用,用于服务开支。但总体上不能给这些流动摊贩太高的经济压力,以满足其维生的需要。

  5.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前提下,由政府来规划新的市场,该自发为“自觉”,进行统一规划定位,统一经营设施,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收运,就近引导零散,做到即方便群众生活,由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美化环境,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干扰。

  6.加强宣传引导,上门动员房屋租赁户尽量把房屋出租给从事其它行业的住户,在自发市场周边张贴《关于取缔自发市场的通告》。

  7.加强疏导管理,疏导自发市场内的经营户到室内市场经营,并对入室经营的业主在进场费用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8.加强联合整治,联合公安、工商、行政执法等相关执法部门,对那些继续在自发市场内经营的摊主进行坚决取缔。

  9.加强长效管理,对易出现自发市场的地段,成立“联防队”、“街道行政执法中队”进行不间断巡查,实行死看硬守,防止回潮。

  3.检查游泳池,有什么检查目标?有什么检查方法?如何才能做到不流于形式,有实效?

  面试真题分析:在刚看到这道题目时,不得不佩服命题者将“生活常识”融入到公务员面试考题的能力。对于这道题目的解答,实际上首要的考察要素,不是考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而是首先考察了考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识问题,即答题者必须对“游泳池”经营在哪些方面与“游泳者”的身体健康和权益是相关的,一定要有所了解。

  首先,最为相关的就是“游泳池”的“水质”问题。水质监测项目则包括泳池水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尿素、浑浊度、余氯、泳池浸脚池余氯等。其实除了“水质”问题以外,从实际的操作来看,围绕着保证“游泳者的身体健康和权益”这个点,检查的重点主要是要看以下一些细节性的操作问题:

  (1)游泳池的公共场所部分有无进行量化分级管理。

  (2)强制性淋浴、浸脚等各项卫生设施是否完善。

  (3)卫生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是否完备。

  (4)有无做到毎天定时对游泳池水进行沉淀、吸附及消毒,及时补充新鲜水。

  (5)有无配备游池水水质自检设备。

  (6)对游泳者泳前检查的登记工作是否严格。

  (7)余氯含量是否低于国家卫生标准。(备注:其实这个点和自来水检查是一样,都要看余氯含量,这些简单但相关性较强的常识,建议考生可以采用联系记忆的方式在笔试阶段复习常识题时顺带地作一定量的积累复习。)

  (8)泳场对池水消毒登记是否齐全,对消毒剂有无按规定索证。

  (9)游泳场浸脚池设计是否规范,及是否存在对进入泳池人员管理不严格的监管漏洞问题。

  (10)游泳场所内有无配备必须的救生器材,另外有无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员和救生员是否持证上岗,深水区和浅水区有无进行实体隔离。

  (11)目前我国的卫生监督部门对所有申领了卫生许可证的泳池都有一个亮证经营的要求,所以检查时一方面要检查有无“卫生许可证”,还要检查泳池经营方有无把“卫生许可证”和“当季疾控中心水质检测报告书”的原件或者复印件悬挂在泳池入口处显眼的位置。

  (12)对游泳者有无进行宣传教育,即有无在游泳场所张贴一些教育性的挂图或指引性的内容。一些常识性的游泳注意事项有无规范地悬挂在游泳池显眼的地方——比如健康人群夏日游泳也要注意个人卫生,防范传染性疾病。首先要到泳池去,如果水质混浊就不要下水了。另外,不要将贴身衣物直接放在公用衣柜;避免使用公用的拖鞋、浴巾、毛巾等;要戴泳镜防眼病、用专用耳塞防耳病;泳后再冲洗一遍身体,除去细菌。(备注:这个点实际上很重要,很多考生答题时都把重点都放在了“水质”或“设施”等硬件部分上,而忽视了“软件部分”。即明确“告知”游泳者关于游泳的“注意事项”,其实也是游泳池经营者的“义务之一”,而且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义务,在某些时候比“硬件的完善”还要重要。)

  至于具体有什么检查方法,建议考生在构思答案的时候,不妨以不同的角度来构思自己的答案,比如检查实际上是很强调一个时机的选择,因为我们检查为的是保障广大游泳者的“长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而检查又不可能每天24小时都蹲在检查地点,只能选定“部分时间”来检查,所以从时间的角度看,主要是“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尤其是“突击检查”,很多时候,在“突击检查”的过程中是很能发现问题的。当然还可以从检查的对象上去看,主要是“抽样调查”和“全面检查”相结合。而还有一个角度就是,建议考生在答题时,思路可以尽可能地延伸开去,要注意的是,“检查”实际上并非局限于“现场检查”这个范畴,而应该包括执法人员在自己办公场所接到群众举报的过程,而且群众的举报很多时候是“任何检查”的一个有力补充,对于这个点,我们一定要重视。所以我们还可以从检查的空间角度看,主要是“现场检查”和“群众举报”相结合。

  至于如何避免不流于形式,有实效。这个点考察意义还是很大。因为在行政执法中,影响执法效果最大的,不是执行的制度问题,而常常是执行的“效度”问题。这里主要有以下几个点:(1)检查的公正性问题。很多时候,有获得一个公正的评价结果,常常是需要第三方的介入。而游泳池抽查的样本建议要第一时间送至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中立的第三机构做出权威的检查。(注意:最好不要由检查部门自己来检验样品,此举可以避免相关的纠纷。)(2)游泳池抽查的最终结果一定要公开化,绝不能人为地“捂住”,“捂住”是不能解决问题。建议由市卫生局(或其他主管部门)向社会进行公示。同时要接受媒体的跟踪采访,使得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社会的监督。(3)关键是不能让被检查者“有备无患”。抽查的时间一定要不确定,最好检查一小时才通知所有执法人员,以彻底保密。不能让被检查的“游泳池经营者”有“提前”或“刻意”准备好以应对检查的可能。(4)处罚要透明化,要让公众知晓,有利于消费者辨别“游泳池”的“优劣”。(备注:此举对于“潜在的违规者”也能起到一定的“阻吓作用”。(5)检查的密度要大,而且要有长期性的检查计划,要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形。

  面试真题参考答案:

  一、如果由我负责检查游泳池,我的检查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检查游泳池的水质,水质监测项目则包括泳池水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尿素、浑浊度、余氯、泳池浸脚池余氯等。尤其是看余氯含量是否低于国家卫生标准。

  (2) 游泳池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主要是看卫生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是否完备。有无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应急救援预案。

  (3) 游泳池的设施是否完善。首先要看强制性淋浴、浸脚等各项卫生设施是否完善;其次是看游泳场浸脚池设计是否规范;再次要看有无配备游池水水质自检设备。最后还要看游泳场所内有无配备必须的救生器材。

  (4) 游泳池的经营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规范。一是看有无做到毎天定时对游泳池水进行沉淀、吸附及消毒,及时补充新鲜水。二是看泳场对池水消毒登记是否齐全,对消毒剂有无按规定索证。三是看是否存在对进入泳池人员管理不严格的监管漏洞问题。四是深水区和浅水区有无进行实体隔离。五是有无“卫生许可证”等手续,并检查泳池经营方有无把“卫生许可证”和“当季疾控中心水质检测报告书”的原件或者复印件悬挂在泳池入口处显眼的位置。

  (5) 游泳池的经营者有无做好“游泳注意事项”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否将“一些常识性的游泳注意事项”对游泳者进行宣传教育:比如健康人群夏日游泳也要注意个人卫生,防范传染性疾病。首先要到泳池去,如果水质混浊就不要下水了。另外,不要将贴身衣物直接放在公用衣柜;避免使用公用的拖鞋、浴巾、毛巾等;要戴泳镜防眼病、用专用耳塞防耳病;泳后再冲洗一遍身体,除去细菌。(备注:有关的注意事项,建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自己熟悉的那部分常识内容说出来就可以了。)

  二、至于检查方法:总的来说,从时间的角度看,主要是“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从检查的对象上看,主要是“抽样调查”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从检查的空间角度看,主要是“现场检查”和“群众举报”相结合。

  三、至于如何避免不流于形式,有实效,主要有以下几个点:

  (1) 游泳池抽查的样本要第一时间送至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中立的第三机构做出权威的检查。

  (2) 游泳池抽查的最终结果,将由市卫生局向社会进行公示。同时要接受媒体的跟踪采访,使得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社会的监督。

  (3) 抽查的时间要不确定,不能让被检查的“游泳池经营者”有“提前”或“刻意”准备好以应对检查的可能。

  (4) 处罚要透明化,要让公众知晓,有利于消费者辨别“游泳池”的“优劣”。

  (5) 检查的密度要大,而且要有长期性的检查计划,要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形。



相关文章


2007年公务员面试最新经典题目暨套路总结
公务员面试过程中如何应对困难问题
“大学生节俭意识”成公务员面试考题
四道题问得有讲究专家评析江苏公考面试题
2007年7月24日上午广东公务员面试真题详解
专家谈07国家公务员面试暴露的考生不足
公务员面试:未雨绸缪自信从容适可而止
面试考生必看:孙景民谈面试经典套话
安徽公务员面试题鼠标和键盘如何“对话”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