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考研热明显降温 唯学历论被打破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2:27 15:43:1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主持人:支玲琳《解放日报》观点版记者

评论员:刘芳《解放日报》观点版主编

李光一《解放日报》资深记者

[话题背景]

今年上海地区考研(Q吧) 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下降,缺考人数大幅上升,达20%。“考研热”在2007年出现明显降温。 (查看新闻原文)

考研,从光荣到逃避

刘芳:十年前我选择考研有很多个人原因,在那个时候,考研还没有形成潮流,我们班里当初40个人,只有不到10个人去考研。我当时觉得这是一种荣誉,能够成为一位硕士的话,我父母会感到自豪,朋友会敬仰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马上要工作了,但我好像还没找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工作,对就业有恐惧。那时我学的是国际贸易,1997年毕业时,国家外贸行业非常好,但我对这方面工作没感觉,觉得应该多读几年书,寻找人生方向,所以就选择考研。但这过程中,有一点不同,以前纯粹是虚荣心在作怪,考研却确立了我人生方向,我对学术产生了兴趣,才有了后来从事研究型工作的志向。

支玲琳:10年前,很多人觉得考研是很光荣的事。我2003年大学毕业,也有很多同学选择继续读研,但很少有人是为了寻找人生方向,更多的是迫于就业压力,盲目考研。读出来后,很多人发现,他们并没有因为研究生 身份在人才市场上得到更多机会。研究生越来越不值钱,这是很多人的感觉。

刘芳:前些年有些职业的调查显示,研究生岗位薪资比本科生高出一大截,在那样的价差下,很多人才涌入考研队伍。

支玲琳:李老师在解放日报工作这么多年,也带过很多学生。现在有种说法,要论就业素质、工作上手,研究生可能还不如本科生,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光一:这不能绝对。应该说念书和不念书的确不一样,但要说书念得多的人,一定会胜出,那也不一定。在我印象中,解放日报在文革前,也算员工平均学历比较高的单位。记得当时研究生只有一两位,且都是历史系的。

我们的大学教育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现在的研究生给人感觉是“批量生产”。目前,考研变成了就业缓冲期,这与就业形势有关,很多朋友考研甚至考博也不一定是想做学术研究。所以,中国的教育陷入了怪圈,总的感觉比以前好很多,但拿不出公认的顶尖人物,特别是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领袖。这么多年,培养了这么多硕士、博士,找一两个标杆性的人物,估计还是有的,但整个社会的崇敬度在下降,因此,考研从热到冷,未必是坏现象。

刘芳:我看现在大多数的评论认为这是理性的回归。

支玲琳:我采访过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他很感慨,说现在很难找到好的学生能够继承他的衣钵。我们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究竟能做什么?几年前有本书很出名《大学有问题》,现在这个问题通过研究生报考“降温”更突出了。

氛围浮躁,大学还能学到什么

刘芳:国内的大学,尤其是一些二三流学校,学术氛围比较差,特别是考博。我看到一些现象是,招不招你,纯粹看你是不是有利用价值,如法学教授做法律方面的业务,如果你有这样的业务资源,我就招你,还有一个是看你能不能帮他接课题,如果不做课题干嘛招你?

支玲琳:成了廉价劳动力。

刘芳:对,进门之后,感觉就像旧社会的师徒关系,徒弟给师父打工。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风整体走下坡路,对于学术的追求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课题有多少,经费有多少以及社会关系有多少,影响力有多大。

支玲琳:我们看到一些极端的报道,研究生一年只能见导师一两次面,联络都是通过E-MAIL。其实本科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很多大学生整天忙于考这样或那样的证,根本没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在如此浮躁的氛围下,在大学还能学到什么?



相关文章


考研指导: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五章疑难点解析
科学利用题海战术 08考研冲刺三大心法
考研攻坚阶段心理战术之抵制松懈篇
港澳台人士申报07年内地研究生录取率达54%
对话:考研热明显降温 唯学历论被打破
英语专业考研冲刺阶段如何有效利用真题
通过新增报考点 百余考生在沙区报名考研
考研倒计时冲刺:英语阅读复习三技巧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2008年考研人数减少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