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命运在那年改变 写在恢复高考三十周年之际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2:21 12:14:30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1977年,它注定成为一些人终生铭记的人生拐点。没有这一年,他们也许不可能成为30年后社会的翘楚,也不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见证者和引领者。
就在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生命轨迹。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是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事隔多年,这些“老学生”对那个特殊年份的一往情深,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理解的。没有那年的“一阳初始”、“万象回春”,也就没有日后应接不暇的鲜花与掌声。在这个意义上,对于这一代人来说,“1977”这个年份,确实具有永恒的意义。30年前的12月1日,辽宁考生走进了那改变命运的考常
辽沈晚报消息 1977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神州大地又恢复了高考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具特色的一届大学生——“七七届”,像勇敢的冲浪者从波峰浪谷中被推到了潮头,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激流中。如今,毕业26年了,当年的“七七届”大学生和社会上各界有识之士已经在各条战线上历练成社会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那年我带着工资上大学
1977年12月1日,这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断了11年的高考,又一次在辽宁重新举行。
在全国,570万来自全国农村、工厂、矿山、学校、部队、机关、事业单位的青年人,怀着一颗颗拳拳报国之心,走进了全国各地的考场,场面十分壮观。他们中间最大的31岁(老高三),最小的才17岁(十年一贯制应届毕业生)。
据统计,辽宁省当时参考的考生为48万人,仅录取一万余人。报考辽宁大学中文系的考生为一万多人,仅录取108人。有幸的是,我成为这108人中的一员,而且是年龄最长者,“七七届”中文系学生中的老大哥(1965年高中毕业,31岁,当了12年工人,2个孩子的父亲,带工资上大学,每月由国家开工资,三级工45.2元,中文系的“富户”)。
三十年来,每当校友们重逢、欢聚的时刻,大家的言语、话题总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邓小平同志的缅怀、感激之情。
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以他那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意识到,百废待兴的关键是人才。
那年,考生年龄放宽到31岁
小平同志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复高考制度。当时,夏季招生已来不及,他毅然决定,在1977年冬季招生,而且将考生的年龄放宽到31周岁。由于小平同志的英明决断,才有了“七七届”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
1979年,为使中国迎头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尽快实现强国富民之梦,小平同志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设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指引下,中国于1984年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营企业实行破产、倒闭、租赁、拍卖、承包、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为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夯实了基础,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实行“一国两制”,是小平同志为中国人民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使中国的国力增强,国家如日中天。当前,举国上下正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神州大地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让镜头再回到三十年前。当时的“七七届”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所有为“七七届”学生授过课的老师们无不称赞:“这是中国建国以来最优秀的、最出色、最难得、最有作为的一届学生。”
1981年底,“七七届”学生,满怀着报效国家,回报社会的远大理想,离开了校园。“七七届”这一特殊的群体,毕业26年来,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成长,同时又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二十六年来,“七七届”学生,已经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他们为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各个岗位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现在,让我们携手共进,在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征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中,谱写出更加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
吕铁生
1981年12月被分配到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1984年被任命为编辑室副主任、《辽宁经济》杂志副主编;1989年被任命为编辑室主任、《辽宁经济》杂志主编、社长;1992年被任命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2005年10月起担任辽宁省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