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第一章讲义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2:14 14:18:3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第一章 总论
本章概括及重点
主要内容:
1.财务报告目标
2.会计基本假设
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4.会计要素及其确认
5.会计计量
6.财务报告
※ 重点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问题,考试分数1-2分。虽然分数少,但也比较重要,因为本章是理论基础,通过学习本章,可以建立会计的基本思想
第一节 财务报告目标(了解)
我国财务报告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
比如,购入股票,成本10元,现在市价80元。按新会计准则就要确认70元的收益,在会计报表上按公允价值 80元反映。
(二)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现代公司制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入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各项资产基本上均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资产。
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以及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
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个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要和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相联系,要和经济法中的法律主体相联系。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使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比如合伙制企业,不是法律主体,但却是会计主体。再比如,编制合并报表时,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来编制整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此时,母公司是一个会计主体,子公司也是一个会计主体,母子公司合在一起组成的集团也是一个会计主体。至于企业集团是不是法律主体并不重要。
二、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划分会计期间,还是为了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也使会计核算更加方便,能够定期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分期是编制月报、季报、年报的依据。而且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收入和费用才能相配比。
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其原因是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
B、由于有了会计分期假设,才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C、明确持续经营假设,这样会计人员可以相应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
D、对于难以用货币来计量的事项,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等,企业不必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财务信息。
答案:D
解析:如果这些信息对于决策者也很重要的话,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
三、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其他计量单位,如劳动量计量、实物量计量都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四、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要求。
※ 重点掌握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可比性这三个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 不仅包括横向的比较,也包括纵向的比较。
※ 注意这和以前的所讲的可比不同。
五、实质重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