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th="100%"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7"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名称 | 褶烂 |
所属科室 | 皮肤科 |
病因 | 由于皮肤皱褶处积汗潮湿,角质层易被浸软,加上经常与对侧皮肤摩擦而发生本病。 |
临床表现 | 本病多见于湿热季节,好发于婴儿和体胖成人。
在颈部、腋窝、腹股沟、臀沟、四肢关节屈面和妇女乳房下等处的皱襞处出现潮湿鲜红或暗红色斑,范围与相互摩擦的皮肤皱襞面一致。自觉痒感或灼痛。患处轻度肿胀,表皮浸渍发白,剥脱,糜烂面上有浆液渗出。由于浆液物分解及细菌滋生,可发出臭味。若继发念珠菌感染,则四周有散在丘疹及水疱,若继发细菌感染,则有脓性分泌物。
|
诊断 | 根据混热季节发病,在皱襞部位的红斑糜烂等特点,易于诊断。 |
治疗 | 皮肤皱襞处应经常清洗,保持干燥清洁或扑以粉剂,减少汗液浸渍摩擦。在红斑期仅用扑粉即可,糜烂处可搽40%氧化锌油或用3%硼酸溶液湿敷。若有细菌感染,则应用0.5%黄连素液清洗;若有念珠菌感染,可用含制霉茵素或其它抗真菌药的粉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