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考研政治大纲考点微调内容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11:28 14:00:0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和《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相似,《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除了个别知识点的文字表述和个别章下之节的调整以及增删的“微调”外,基本的章节目都没有变化,保持了内容上的稳定。这与前几年(2006年以前)每一年“考试-大纲”对于具体章节和知识点都有比较大幅度的修订显然不同,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按照惯例,考试课程设置发生大变动前的考试内容,是要尽可能“维持现状不变”的。
以《毛泽东思想概论》为例,其前身是《中国革命史》,就是今年调整较小的部分。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从1999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新方案,与此相适应,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内容,也要逐步向新的“两课”教学要求过渡。前几年,依照“课程对应、内容相接、分课推进、平稳过渡”的工作方针,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各部分内容渐次向新的课程体系靠拢。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中国革命史》向《毛泽东思想概论》的过渡与转型。此乃“两课”教学改革之合理化趋势。严格地说,《中国革命史》是一门带有鲜明政治课特点的历史课,是通过自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至社会主义革命和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至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中国之历史演进来梳理、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的。而《毛泽东思想概论》则是规范的政治理论课,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为主体组成的政治理论课群,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统一的科学体系一脉相承。《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教学和考试重心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现实问题的能力。
此一自“史”至“论”的过渡与转型,在本科教学中始于1999级,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始于2001年,将结束在2008年。在2009年的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中,《毛泽东思想概论》将再一次随本科教学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变化而改革,再一次自“论”至“史”,由《毛泽东思想概论》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过渡与转型(本科教学已经在2006级开始实行),其中“纯理论”的部分内容将成为另一门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2008年“考试-大纲”《毛泽东思想概论》自第一章至第七章的“微调”,其主旨是为了“精炼”和“准确”,其具体内容如下:
1、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的章、节、目标题和具体内容没有任何变化;
2、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下面的第二目“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的标题,修改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具体内容没有任何变化;
3、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的标题修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但是章下之节、目的标题和具体内容没有任何变化;
4、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的第二节“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下面的第一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标题,修改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具体内容没有任何变化;
5、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的第二节“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下面的第三目“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标题,修改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内容没有任何变化。
其他微调考点摘要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政府的经济职能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 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五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八部分 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外交实践
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力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同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有机体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第二,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第三,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社会有机体思想为我们全面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生长机制以及运动规律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一是要求我们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
二是要求我们对社会进行总体研究,从总体中理解和说明部分,也就是要求从个别现象、领域或过程的研究上升到社会总体的研究。只有把个别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放到社会总体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说明。党的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系统,包括许多要素。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三大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形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