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9:08 12:59:57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历史学专业综合考试试卷满分是300分,考试时间是180分钟。在整个历史专业综合考试中,中国通史占50%,其中中国古代史占30%,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史的分值占了中国通史的60%,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分值比起来,它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而且中国古代史在大纲中只有八章的内容,而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是十五章。由此我们更加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史是内容少而分量重,必须好好把握,拿出足够的时间来复习。
二、对2008年中国古代史大纲调整的宏观分析
新大纲出现以后,经过仔细分析及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在总体略有缩减,但是总体上的变化不是很大,大纲上增加了从第四章到第八章的共五个方面的知识点,其中每章增加了一个知识点,删掉了从第四章到第八章的十一个知识点,调整了第四到第六章的四个方面的知识点。2008年中国古代史大纲较之去年不在出现府兵制,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唐朝部分内容有所缩减,删掉了两方面的内容。宋朝删去一些内容,但新增一些考点,如宋金夏等割据政权的政治状况,明清部分略缩减。在中国古代史中,对一些知识点的表述进行了微调,除力求正常的语言精当和表述更加准确的变化之外,还有一些词句上的变化,反映出命题中心在考察思路上的调整。如将“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改为“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改为“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当于略微扩大了考察的范围,对考生的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改为“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改革”改为“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等,则适当缩减了考察要点,将考察方向更加明确集中,减低了部分难度。
总得来说,中国古代史有所缩减,但基本变化不大,保持与去年的稳定性!特别是先秦的内容没一点变化,和去年的万全一样。其它主要内容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一些重点知识仍然是考察的对象!需要好好把握!
三、对2008年中国古代史重点知识点解析及考点分析预测
(一)对2007年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及考题的分析
今年是历史学实行专业综合考试的第二年,从去年的考题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去年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来看,考查的都是一些重大、重要,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就中国古代史来说,大纲里总结出了八个点:分别为,一,中国历史的开端;二,夏商西周;三,春秋战国;四、秦汉、魏晋南北朝;六,隋唐五代;七,宋、辽、西夏、金、元;八,明清(前期)。在春秋战国这一点里,只有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从诸国格局到秦统一,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科技这些大的方面,别的一律都没有,这要比任何一本中国古代史的教材指示点都简略。 而从2007年的考试真题来看,考试题和大纲的联系比较紧密,出现的考题一般都在大纲的范围内,没有很难很偏的题出现。考的内容也都是大面上的,不会像统考之前各个学校自主命题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很细节的题,让人无法把握。
从出题来看,2007年选择题方面,选择题一共是20个,而中国古代史占了5个,占了总选择题的四分之一,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唐朝时期的一个,宋朝时期的一个,明清时期的一个,还有一个是和现代考古紧密联系的关于秦汉时期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出现选择题的内容。
名词解释出现三个,第一个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第二个是唐末五代时的圩田,第三个是清政府时期的金瓶擘签。可见先秦时期的内容在名词解释方面没有出现。而几个重要朝代的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制度往往会被考察。
史料分析题一个,史料分析题的综合性比较强。
简答题一个,是隋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这是大纲上的要求。所以比较简单,很好把握。不会出现一点内容都答不上的问题,只是在答题的时候在全面方面可能考生的成绩会出现差距,拉开距离。
(二)对中国古代史2008年重要知识点分析及考点预测
1、:考试方向的总预测
上面我们分析了2007年的考试-大纲的考查范围和考试真题,并对两者的联系做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历史学专业综合考试出现后,新的考题更加注重大面上的东西,不会死抠很偏很难把握的名词解释或者选择题。所以2008年,因为仍然是综合考试,所以太难太偏太无法下手的考题一般不会出现。大家只要对大纲范围内规定的基础知识点好好把握,选择和名次解释题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中国古代史在综合考试中占的比重仍然为30%,和去年相比,没有变化,所以今年在选择题,名次解释题,史料分析题和简答题方面,应该在出题量和具体哪种类型占多大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具体请参照上面分析的关于2007年真题里各个类型的题占多大比重。应该指出的是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都是重要的历史时期,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政治制度要好好把握。
从去年的出题来看,像科举制度,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是很重要的制度,在往年各个学校自主命题时就经常考到。所以在综合考试真题只有一年(2007年)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可以参看一下往年一些重要学校关于中国古代史的考试真题。对于把握大方面和重要方面的知识来说还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像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的历年考试真题都可以拿来看一下。
2、重要知识点的分析及考题预测
1)对增加的考点进行分析并对出题类型作出预测及指导
(1)在第四节增加了“刘秀与东汉初期政治”;显然这是一个新的应该注意的考察点,应该注意刘秀做过的重要事情及其对这些事情的评价。像2007年在名词解释中就出现了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所以刘秀时期的重要制度,重要政策要好好整理,可能会出现名词解释,也有可能作为简答题来考查。东汉初期的政治具体表现有很多方面,应该好好复习。在考试的时候答题要全面要深刻。有可能会出简答题或者史料分析题。出简答题的时候,因为分值比较大就要分析一下出现的背景并做简单的评价。
(2)第五节增加了“东晋南北朝寒人的兴起”;寒人的兴起有可能以选择和材料分析的形式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往往是最复杂最不好把握的时期,比较乱比较散,出题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像去年就没有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察,但是并不代表今年的考题中不会出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尤其是增加了新的考试点一定要注意。寒人的兴起不是偶然的现象,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要好好把握。
(3)在第六节增加了“唐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唐朝总是会作为一个重要的朝代来考察,这是因为唐朝时期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盛世现象,对于贞观之治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要好好把握同时要与清朝时期的盛世现象进行比较。但是并不能因此忽略了唐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唐朝后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具体表现有哪些要认真掌握。农民起义有哪几支力量,具体的领导人是谁都是要好好把握的问题,因为极有可能出选择题,同时也避免不了会有出史料分析题的可能。
(4)第七节增加了“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以前各个学校自主命题时往往关注政治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但是今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对经济文化的重视逐步上升,这是新增的知识点,要注意,经济文化交流往往涉及的东西比较多比较细,简答题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答题的时候应该全面,不能丢三拉四。
(5)第八节增加了“明初专治集权统治的加强”;明太祖登上皇位后对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了很大方面的调整,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专制集权统治加强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对加强集权的具体措施要仔细把握,熟记于心。
2)对调整的考点进行分析并对出题类型作出预测及指导
(1)第四节把07年“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改为“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虽然只改了两个字,但是所涵盖的内容却比原先要增加很多,需要在掌握腐败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来把握危机。
(2)第五节把07年的“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改为“十六国与南北对峙”;这也在原先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增加,要掌握的知识点更多,因为新大纲只是笼统的表述了一下,涵盖的具体各方面的知识比去年的大纲要求要多,要仔细地抓好每一个知识点,不能遗漏。
(3)第六节把07年的“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改为“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这样知识点也增多了,要注意藩镇割据的背景、影响等。安史之乱是非常重要得内容,往年很多学校在自主命题的时候都出过安史之乱的影响。一定要好好把握。关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可以参考一下《历史学科专题讲座》这本书,上面有很完整的答案。
(4)把07年隋唐时期边境各少数民族概况改为隋唐的民族关系。这就不仅要求掌握各个少数民族的概况还要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和亲,战争等。隋唐时期是民族关系复杂的时期,这个要想思路清晰,答题得高分需要自己好好整理。最好是安民族整理。
3)对于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1)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
这是秦朝时期很重要的内容,有可能会出现简答题。
(2)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
汉朝有很多政策和制度是继承了秦朝的,但是也有一些自己的创新,要注意比较。文景之治是历史上有名的时期,和贞观之治同等重要。对于文景之治时期采取的措施及历史意义要好好掌握,最好把贞观之治和文景之治作个比较,可以从背景,具体政策,措施,意义方面来比较。
(3)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在位时的政策和措施要掌握,并且要掌握对汉武的的评价。评价的时候要客观,公正,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评价。
西汉的强盛要注意和唐朝和康乾盛世做比较。这是一个很大面的题,出现简答的机会比较大。而且这是一种对综合能力的考察,需要在综合复习的时候进行整理,尤其是在初步复习完整本书后要从宏观上把握一下一些大的方面的总的相通性和相异处。
(4)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历史上一次很重要的改制,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到什么程度,具体有哪些表现要记住,最后为什么会失败,主要是因为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还有很多很细节的原因,需要在结合具体措施具体来分析。
王莽改制的内容也很重要,要熟记!很多学校往年考过王莽改制的内容,失败原因和背景!
(5)魏晋南北朝
这时期的内容可以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时间大家自己掌握。但是并不代表这部分的内容不出题。出一些细节上的题还是很有可能的!
(6)隋唐五代
这是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发生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有很多重要历史制度。采取了很多重要的政治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也发生了安史之乱。需要仔细复习,重点复习。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是重点内容,要和文景之治进行比较,上面已经说过,不再罗嗦!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也要好好掌握!
两税法与唐后期的经济,两税法是历史上一次很有名的税法改革。对于背景,内容,意义一定要完全记住!
(7)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
要熟记!最有可能出简答题,关于统一及影响,往年很多学校出过!
(8)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
这是很重要的制度,往年很多学校出过题。最有可能出名次解释题。
(9)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很有可能会问清代的疆域是如何奠定的?这就需要从很多方面来回答!比如平定准格尔叛乱,土尔户特部回归,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等。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简答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还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在大纲里面都有,在此不做仔细分析,有机会会和大家继续讨论,给大家提供更多参考性意见。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好好把握。
四、参考书目解读
1、《中国古代史》,朱邵侯,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古代史方面比较权威的书,一般往年中国古代史考研中很多学校的参考书里都会出现这本书的名字!以往有桔黄色皮的是三本,分上中下三册,小本的!但是现在书店里一般是只分两册的大卷本。
大卷本的价格比较贵,但是看起来舒服!有条件的还是建议大家看大卷本的。
2、《国史大纲 修订本(上、下册)》,钱穆,1999年9月 商务印书馆
著于1939年,逢国之将亡,此书意为国人振奋精神,"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得生机",为中国找一条出路。先生学问也日臻完熟,故此书在主旨和学术上为同辈学人著作之冠。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及各时期的特点的阐述在中国史学界影响很大。
卷首近两万字之引论,是一篇必读之"大文章"(陈寅恪语)。著名的读史"四大信念",强调要国人了解、尊重国史,只有知史、懂史的国民渐增,国家才能有希望。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修订二版)八编46章,共53万字。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3、《中国古代史纲要》上下册,剪伯赞,人民出版社出版
它“是建国后较早编定的通史教材,出于名家之手,结构严谨,内容连贯,叙事完备,语言凝练,学术价值很高,在北大和其他许多高校历史系长期使用”。 它提供的主要是完备和连贯的基本知识。它大体按照编年加记事本末的体例,适当照顾专题,注重前后贯通,史实的考辩很严谨,观点性不特别突出,这是它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前提。一些深度的内容和学术争鸣、学术动态,则有赖于参考资料选和参考论文选来提供。
《国史大纲》将中国历史从唐、虞之际到清末民初,以朝代更替为经,学术兴衰为纬娓娓道来,颇多创建。但是这本书往往是竖体,繁体,看起来不会太省心。
4、《中国古代简史》,张帆,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该书是为大学公共选修课“中国通史(古代部分)”编写的教材,在1997年获得国家教委“九五”重点教材立项,由多年在北京大学开设“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公共选修课的张帆独立撰著。
5、《中国古代史纲》1991年修订(上、下)张传玺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比较简单明了,看起来会很舒服,上面有很多名词解释都是可以作为答案的!比如卫所制度,八旗制度等。有时间的话可以先翻一下这本书。因为它很好读,就是大面上的内容,不会抠的很细致化,语言也通俗易懂!
还有很多关于古代史方面的参考书,就不一一列举了!
上面列的一些都是比较权威的书目,很多学校在以往考研中的参考数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决定把哪本作为重点,哪本作为辅助。
以上我们从宏观、微观以及参考书等方面分析解读了08年历史学大纲的中国古代史部分。关于大纲规定的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析,万学海文专业课将会在上课当天当堂发放。
相关文章
2008年考研教育学大纲详解之中外教育史
2008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部分大纲解析
2008年考研历史学大纲详解之世界古代史
2008年考研英语模拟题及解析
2008年考研历史学大纲详解之中国古代史
考研英语考前必做题(三)上下参考答案及解析
2008年考研历史学大纲详解之世界近现代史
2008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2008年考研英语翻译部分大纲解析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