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研政治考前10小时金题预测(八)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5 12:02:32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题目: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分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本题是当前理论上的重点问题,请考生注意把握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并联系实际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相关材料: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在指导思想上的新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在指导思想上的新发展
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现代化建设的这一重要阶段,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下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特别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五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扼守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