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EMBA魔力所在--和谐轻松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5 09:19:11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一位中欧emba学员的求学心得
中国emba学员平均年龄在37~40岁之间,这正是人生的中间点。假如人生是一场竞技比赛的话,越是激烈的竞赛越需要中场休息
而大量的励志和宣传使中国人习惯把自己的志向定得过高,使不少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都陷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状态中
近日上海《第一财经》频道邀请我去做《头脑风暴》栏目的评论员,在论述商学院能为学生提供哪两点最重要的价值方面,我没有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张维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张维迎、美国沃顿商学院的schmittlein 三位副院长那样写“拓展思维”、“提高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使命感”之类的励志话语,而是写上了“轻松和轻松”。
他们的共性需求是什么?来源:考试大
商学院院长们把emba学员当做自己“企业”的“产品”来看待,希望自己的“产品”通过两年的“再加工生产周期”达到几种功效。而我则是把emba学员看成是商学院的“客户”。需求决定存在,中国emba教育风靡全国,一定是因为商学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需求有多种多样,而在当代,中国企业家和高管们共性的需求则是轻松与和谐。请问唐万新缺少思维拓展能力吗?不是,反而是他欲望太强,拓展太快,失去平衡,出现“短板”,招致失败;难道袁宝璟缺少治理公司的技能吗?不是,他缺少的是和谐的心态,家产百亿仍雇凶杀人,以致自己人头落地;难道牟其中缺少创新能力吗?不是,而是他的创新太新,脱离实际;青啤的彭作义、上汽的方宏、浙江巨富王均瑶缺少使命感吗?不是,反而是他们使命感太强,压力太大,缺少的是轻松……沉船主要是载人太多,翻车主要是速度太快,溺水者大多是会游泳的,这也是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盲目追求短期利润,求大求快,无视质量和经营风险,对于自身的能力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成功的中国企业利用了与政府及银行的关系,在土地与贷款上充分“寻租”,靠规模、速度、违规取胜。而今,中国加入了wto,政府的规则制定越来越透明。如何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来?如何适应各个经济层面都在发生的剧烈变化?中国企业家和高管们一方面身处暴富的时代,另一方面又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浑身都被欲望、压力、诱惑、紧张、疲惫所困扰。 来源:考试大
中场休息的必要性来源:考试大
早在几千年前,先哲孔子就提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国emba学员平均年龄在37~40岁之间,这正是人生的中间点。假如人生是一场竞技比赛的话,越是激烈的竞赛越需要中场休息,而商战无疑更像足球比赛,惊心动魄,变化无常,魅力无比,更需要“止”、“定”、“静”、“安”、“虑”,不光是落后者需要中场休息来放松自己,研究自己失球的原因,对上半场的技术及战术发挥进行反思,同时对下半场进行调整和布置。领先者也需要休息,因为一时领先不等于永远领先,要保持领先必须“静”和“虑”,不“吐故”则无法“纳新“,而商学院正是给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提供了最佳中场休息的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消除紧张与不安,减轻压力与困惑,对下半场再次准确定位,并重新轻松上阵。来源:考试大
emba的教授和同学让你轻松
商学院中的emba是高校中独特的群体,学员的主要构成是以经理人和企业家为主,基本上都久经商场、见多识广、善于交际,在企业中常常是一言九鼎,敢于对他们提出批评意见的部下少而又少;而生意场上的朋友又多以利益为重,难见真心;以前大学本科的同学,由于毕业将近20年,个人的发展层次高低不一,坐在一起只能回忆昔日校园的生活,而无法畅谈未来。而到了商学院,同学们层次相当,水平差距并不悬殊,尽管行业不同,但都有不寻常的经历,没有竞争关系,都能涉及到许多感兴趣的共同话题,在这个没有自卑也无法有自负的平台上交往,让人感到无限轻松。而给他们上课的教授大多数在企业做咨询顾问,对市场特别熟悉,有极强的沟通能力,与学员相处起来,少了一分学者的严肃,多了一分商人的随和。有不少世界级的大师,会引导你走向更加宽广和前瞻的思路。有许多人认为读emba就是要建立一个同学圈子,寻找商机,降低交易成本。其实,很多同学之间并没有生意往来,但他们在各行各业都有做老总、做领导的同学,使他们在接触这些行业的时候内心更加踏实,办起具体事务来心态更加轻松。几乎在所有的商学院中,女学员都是少数,她们在学习和校园活动中总能得到男士更多的礼遇,而这些在自己企业中威严且拥有远大志向的女老总们,在日常工作和业务中始终
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严肃。而在男学员面前则完全放下了女强人的面具,表现得像白天鹅般恬静、梅花鹿般柔和,尤为淑女,特别轻松,因为她们知道这些男同学志同道合,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