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答疑]南辕北辙的阅读教学透视法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2:24 23:27:0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我读了多年的书,学了四年的中文,教了十多年的语文,应该说,算是会读书的人了。但是,有一天,我很严肃地开始反省自己——以前我读过的书真的读懂了吗?我真的是在阅读吗?——也许这有点神经质,但是却并非心血来潮。 因为我遇到了一件事。

  2002年秋,我已经是第三轮给学生们讲授周先慎的《简笔与繁笔》了。备课时,我想对“破落”二字和“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的关系作一分析,因为我不满足于中国传统的“重概说、少分析”的讲解。结果我发现我不能说清两者间的关系。于是找《水浒传》来看,想参考一下。看到原文,自己先吃一惊:因为原文竟然是“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细想一下,“败落”确实比“破落”好,关键在一“败”字。而山神庙能够给武松“败落”的感觉,就必然是久经风吹日晒,无人管理。后来,只好给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的作者周先慎写信探问,果然是出现了“错误”;而且知道这一错误从文章第一次发表就出现了,那时是1981年2月18日,报刊是《人民日报》。不过周教授自己也没有搞清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错误。然而我不能平静了。不是为“为什么出现了这个错误”,而是为“为什么这个错误能存在这么久”而反省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来源:www.examda.com

  《简笔与繁笔》在1991年就已经出现在语文教材中,到现在12年了,有多少教师和学生面对过这一错误却没有发现?这至少说明,在这12年中,教过、学过《简笔与繁笔》的教师和学生没有人在这个地方停留思考,没有人读懂,甚至没有人想到要把它弄明白。这就反映出我们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到底有多么大的问题了。

  其实,这种“不求理解”(注意不是不求甚解)的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存在不是偶然现象,即使是“使用新教材”了,也没有多大改观。

  很多课文,我们通常的讲解是有很大的问题的,甚至学生都已经发现了,但是,我们很多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按照“专家”的意思来。很简单,因为考试是以“专家的分析”为标准答案的。譬如,我们可以全然不顾学生的质疑“玛蒂尔德追求好的生活应该是上进心的表现,像我们现在想考大学一样没有错”,而顽固地把《项链》的主题讲解为“批判玛蒂尔德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只是因为很多教学参考书一直是这样说的。我们也可以不顾《杜鹃枝上杜鹃啼》中充斥在字里行间的“鹃啼瘦”、“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天地间愁种子”、“啼声凄切”、“垂涕而道”、“心酸”、“断肠”等等字眼,甚至标题诗句“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而把该文的主要情感解释为“愉悦的”,因为专家是这样说的。我们还可以厚着脸皮、黑着心把青年诗人海子在死前一个月写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释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这样才符合我们的逻辑:谁让他生活在新中国呢?生在新中国,你还有资格绝望吗?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什么问题。我们的教学是在传达理解“定论”而不是传授阅读方法,我们是在遏制学生的阅读思考而不是在引导他们思考,我们是在培养学生“不阅读”的习惯而不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所以,我想提倡一种阅读原则,那就是本真阅读和文本阅读。本真阅读和文本阅读要求排除“杂念”,哪怕这些“杂念”是万分正确的——要知道它越正确,影响越大,就越会使你游离文本;要知道,我们阅读的第一个任务是弄明白作者说了什么,其次才能有资格去考评他说得对不对。所以,我想,站在更高的平面上批评作者,要先有一个“亲近”作者、“亲近”文本的过程。如果凭此阅读原则去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就会发现,海子不但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还有“对美好生活向往而不可实现的绝望”,而且后者还是主要的,因为他在该诗的每一段“美好生活”前都加了一句“从明天起”。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化中,“明天”有一个“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含义,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海子的“明天”是“永远不会变成今天的明天”。如果凭此阅读原则去读《杜鹃枝上杜鹃啼》,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周瘦鹃在本文中表达的伤心欲绝的痛苦;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给自己命名为周瘦鹃,他为什么要写哀情小说,以及他为什么会在72岁的高龄上投井自尽;就可以理解他的理想是要替天下哀情人立言,他的痛苦和绝望都源于他生活在一个不允许展示哀情的时代。

  如果凭此阅读原则来理解《项链》,我们就会发现,莫泊桑绝没有贬低玛蒂尔德的意图。相反,在作品中,玛蒂尔德多的是优秀特质——美丽,聪慧:做为女人,她非常可爱;诚实,勇敢,顽强:做为人,她让人敬重。但是她却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无论凭她“优质的外貌”还是“高尚的精神”。正如作者所言:她的命运是被一些“偶然的小事”决定的——偶然得到的请柬、偶然借到的项链、项链的偶然失去,以及假项链没有被认出的偶然等。从这里,我们不难读出作者感叹的是人生命运的不可把握。如果我们结合莫泊桑自己身患“家族性遗传精神分裂症”的经历,我们更加不难理解,莫泊桑是在“借玛蒂尔德的怀中物,浇自己之块垒”。我想,如果我们不能把阅读教学回归到本真阅读和文本阅读上去,那么永远也不会使我们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相关文章


[名师课件]作文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名师课件]语文教学中的“删繁就简”
[名师课件]心得-浅谈“得法”“得益”
[名师课件]教师与学生谈怎样学语文?
[名师答疑]南辕北辙的阅读教学透视法
[名师课件]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名师答疑]学习文言文应理清三大关系
[名师课件]奏响语文课的情感交响曲
[名师课件]“陌生化”与阅读教学
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考好网
日本华人论坛
华人移民留学论坛
英国华人论坛